當前是繁育仔豬的黃金季節,但天氣忽冷忽熱,很不穩定,晝夜溫差變化大,仔豬尤其是初生仔豬體溫調節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皮下沉積脂肪少,御寒能力較差,容易著涼引起腹瀉,尤以仔豬紅痢、黃痢、白痢這三種傳染性疾病對養豬生產危害性較大。這三種疾病均為細菌性腹瀉,發病急,發病率較高,傳染性強,常因一頭發病而傳染數頭至整群。豬場一旦流行了這幾種病,就會經久不斷,難以根除。因此,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首先,從豬舍環境上加以注意。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消除誘因是控制本病的關鍵。要保持圈舍衛生、溫暖干燥,未斷奶仔豬舍溫控制在32℃~34℃;勤消毒、勤清糞,盡量減少或避免仔豬接觸糞便;經常通風,空氣流通,減少異味。 其次,要從母豬管理上入手。母豬產前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做好豬體重點是乳房、陰戶的消毒;保證母豬妊娠期和產后營養,提供足夠乳量,讓仔豬吃上有營養的健康初乳;母豬產前一個月內針對這幾種病進行免疫,使仔豬獲得較高的被動免疫的保護率,這是目前防病最有效的辦法。 第三,要管好仔豬。注意減少應激,產后當天或3日齡內可全窩口服抗菌素類藥物預防,2日齡內可肌注血多素補充鐵質,7日齡可調教補料促進消化器官的發育。 第四,要注意區分病種。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很多,不止這三種,要注意區分。最為明顯的可從糞便上區分,分別以紅色稀便、黃色稀便和乳白色或灰白色糞便為特征,突發腹瀉;再者從日齡上區分,紅痢、黃痢以1~3日齡的仔豬多發,1周齡以上發病很少,而白痢以10~30日齡的仔豬多發。 第五,要對癥治療。發現病豬應立即隔離治療,可同時對同窩豬法用抗菌素治療;用藥時兼顧腸道微生物生態平衡、調節機體代謝平衡,如口服補液鹽、生理鹽水或葡萄糖補液,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仔豬紅痢在臨床上常常是急性表現,迅速脫水而亡,很難治愈,應以預防為主,出生后可內服青霉素、鏈霉素或慶大霉素作為緊急藥物預防;發病后可用青霉素結合VC治療,或口服鞣酸蛋白酵母粉修復腸黏膜,或注射25%氯霉素注射液,口服磺胺脒等。仔豬黃痢可采用抗生素和磺胺藥物療法,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等。仔豬白痢可口服或注射黃連素,肌肉注射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氟苯尼考等,或內服氟哌酸等。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