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持穩(wěn)定的氣溫 15℃~32℃是大多數(shù)蔬菜適宜的生長溫度,而超過35℃的高溫和低于12℃的低溫則對于保護地蔬菜來說是逆境,因此,將溫度穩(wěn)定在15℃~32℃之間是保證蔬菜正常生長與高產(chǎn)的前提條件。 低溫時采取哪些措施 早春仍屬低溫弱光時期,而且不時還會出現(xiàn)突然降溫現(xiàn)象,因此要注意補溫補光。一般來說,早春氣溫雖低,但在光照較好的條件下,基本上能夠滿足棚室的溫度需求。而當陰天較多時,棚內(nèi)的溫度就不能保證了,尤其是夜間溫度,在白天沒有儲熱的情況下,夜溫通常達不到蔬菜生長的需求。 那么在弱光和無光時,棚室如何保持溫度呢?首先應該是防止漏溫出現(xiàn)。棚室漏溫的地方很多,如前臉處、棚室兩側、后屋面、門口等等。現(xiàn)在很多棚室的后屋面采取膜+草氈+膜覆蓋的方式,厚度不超過10厘米,在冬春季熱量很容易從這個地方散失,而如果在后切立柱能夠承受的條件下,在后屋面外側覆蓋30~40厘米的土層,就可以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對于其它漏溫的地方,做好密封,防止出現(xiàn)空氣流通就能夠防溫度的散失。 其次是棚室的提溫。在提升棚內(nèi)溫度上,鍋爐加溫、電能加溫、燃燒增溫等諸多措施都可以采取。如棚室連片的基地或個人,可安裝鍋爐來提高棚室溫度;如在電力設施配置較好的地區(qū),可在棚內(nèi)設置補溫燈來增溫;以上條件都不具備的地區(qū)可以通過燃燒增溫的措施。如使用燃燒塊,據(jù)了解,每塊重300克,自然燃燒60分鐘左右,100立方米空間可增溫4℃~6℃,同時還能夠補充二氧化碳。 提升地溫的措施 地溫保持在20℃~22℃是適宜根系生長的溫度。一般來說,白天氣溫比地溫高3℃~5℃,夜間地溫比氣溫高2℃~3℃。也就是說,在早春季節(jié)白天適當提高氣溫,可促進地溫的提升與夜間地溫的保持,當然,這是在保證蔬菜適宜生長的溫度條件下來說的。 除了通過控制氣溫來穩(wěn)定地溫外,還可以采取其它的一些方式來提高地溫,如秸稈生物反應堆、地膜覆蓋等。不少菜農(nóng)在越冬一大茬蔬菜種植之前,就埋設了秸稈生物反應堆,在冬春季可提升土壤溫度2℃~3℃,原理是埋設的秸稈或牛羊糞便等在微生物活動下,不斷釋放熱量。而地膜覆蓋,不能貼地覆蓋,必須起拱覆蓋,這樣的覆蓋方式就如同加設了一個小拱棚,有利于地溫的提升。有不少菜農(nóng)會使用地膜起拱覆蓋+秸稈覆蓋的方式,既能夠保持地溫,又降低了空氣濕度,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等好處。 另外,預防地溫降低也需要提醒一下,通常澆水后需要2~3天晴好天氣下地溫才能提升至適宜水平,也就是說,冬春季澆水以后的2天左右,要在日常管理的溫度上適當提高棚溫3℃~5℃,以利于地溫的恢復。若在此時換茬,則建議先澆水閉棚提升地溫,而后再定植。 拉大晝夜溫差的措施 晝夜溫差是光合產(chǎn)物積累的先決條件,晝夜溫差過小,則呼吸消耗較多的光合產(chǎn)物,會導致植株長勢細弱、果實膨大慢等,在保護地蔬菜栽培中,保持10℃~12℃的合理溫差,可以獲得蔬菜更好的長勢和更高的產(chǎn)量、品質。 一般來說,晝夜溫差容易操作的是在春、秋兩季,而夏季夜溫較高、冬季陰天多時也不會產(chǎn)生足夠的溫差。因此,要保持棚室內(nèi)足夠的溫差,就需要提升氣溫,降低夜溫,但要在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區(qū)間內(nèi)采取拉大晝夜溫差的措施。如在夏季,白天要控制在33℃左右,而夜間最好控制在20℃左右。冬春時節(jié),白天氣溫要保持在28℃~30℃,夜間溫度不要低于13℃,若是陰天白天沒有熱量時,就可采取上面講到的提升棚溫的各種措施。棚室的保溫、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保持棚室一定的晝夜溫差。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