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藍耐寒性好、結球緊實、色澤艷麗、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種植效益較高,適合露地和保護地栽培,每畝產量一般為2500~3000公斤。現將其春露地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培育壯苗 品種選擇可選擇從荷蘭引進的適宜春露地栽培的早熟品種“早紅”,葉色為紫紅色,葉球為卵圓形,單球質量0.75~1公斤。從定植到收獲約65~70天。 適期播種春露地栽培可在1月中旬至2月上中旬保護地育苗,干籽播種,營養缽育苗。播種前將營養土充分澆水,播種后覆土1.5厘米厚,然后蓋膜,促壯苗早發。 苗期管理一般苗齡70~90天,播種至2片真葉出現20~30天。出苗期白天溫度保持在25℃左右,夜間溫度以15℃為宜。幼苗出齊后,把溫度降到白天20℃、夜間10℃。幼苗從3片真葉長到6~8片真葉需45~60天。定植前進行低溫鍛煉,白天保持在15℃左右,夜間7℃~8℃,逐漸接近露地的溫度。壯苗標準是:有6~8片真葉,節間短,葉片厚,色澤深,莖粗壯,根群發達。 整地施肥 紫甘藍喜肥,底肥一般畝施優質圈肥5000公斤、磷酸二銨15公斤、鉀肥15公斤,與土壤耕耙均勻后整地做畦。一般做成1~1.2米的平畦。 定植 露地栽培不宜提早,以免植株未熟抽薹。一般在春季清明節過后,氣溫穩定在6℃以上時定植。采取“水穩苗”,水量不易過大,以促使緩苗。定植密度行株距為50厘米×50厘米,每畝定植2500~2600株,栽植深度以葉片留在上面,心葉不埋入土為標準。如采取改良式地膜覆蓋栽培,可促進早熟和高產。 田間管理 紫甘藍需肥量大,在幼苗期、蓮座期和包心期共追肥4~5次。其中蓮座期和包心期需肥量最大,應重施。緩苗后澆1次緩苗水,在緩苗后10~15天,每畝隨水施入尿素15~20公斤。蓮座中期進行第二次追肥,畝施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鉀肥10公斤。從定植到蓮座后期30~40天,心葉開始內合表明已到結球期,此期是紫甘藍生長最快、生長量最大的時期,也是需要肥水量最大的時期。所以結球期要結合澆水追肥2~3次,每次畝施磷酸二銨10~15公斤,后期少量追施化肥,尤其收獲前不要肥水過大,以免裂球。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