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大棚復蘇。此時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大棚管理也進入重要時期,眾所周知,大棚作物生長在棚膜的保護下,更加依賴“土肥水”,良好的土壤環境、充足的營養供給、合適的水分滋潤都是大棚作物健康生長的重要保障。關于大棚“土肥水”的管理,很多人都知道其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不到位的地方。本期小編結合棚內生產需要,和您談談關于“土肥水”的那些事兒。 土嚴控酸堿防土“變色” 很多種植戶在大棚種植過程中都說“土”有問題,甚至有些新棚種植2~3年甚至1年后,土壤就出現青苔和紅苔。事實上,土壤酸化會造成土壤PH下降,土壤鹽漬化造成大棚土壤含鹽量上升,土壤富營養化適宜一些藻類生存,當土壤表面干之后,藻類死亡,藻類殘體中表現出紅色等等,這些現象都是造成大棚土壤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減輕和改變土壤表面發紅、發綠的現象,一般應采用以下方面措施: 1、選用的改良劑盡量不增加土壤養分(主要為氮磷鉀養分),并且能夠調節土壤酸堿平衡的物質。 2、多選用有機類物質,通過有機類物質的螯合作用,增加土壤鹽分離子的移動性,減少土壤表明鹽分離子的濃度,從本源上解決土壤表面變色現象。 3、在農戶大棚中建議農戶采用滴灌,采用漫灌一定要注意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水分蒸,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層。 4、基肥一定配合施用有機肥,最好為生物有機肥或者菌肥菌劑。一定認清楚做有機肥的原料是什么,如動植物尸體有機肥,糞便有機肥,及秸稈廢棄物有機肥,其他類有機肥雖然有機質測定很高,但只是提高測定時候的有機質,如原料為褐煤有機肥,原料為糠醛渣的有機肥這是穩定性的碳,對土壤改善是起不了作用的。 肥控氮配施主打“有機” 春季大棚作物對化肥的需求不盡相同,而不同的蔬菜施肥方法也不相同,在施肥的時候我們要首先確定土壤的特性然后進行施肥,這樣才能合理確定蔬菜所需要的養分。 控制氮肥施用量要減少氮肥的施用量,應根據不同蔬菜需肥量而定,一般每畝以10~12公斤純氮為宜;氮肥要深施,并要與磷、鉀肥配合施用或施用三元復合肥,施后要及時蓋土,最好采用化肥插管滲施或結合膜下滴灌施入根部,減少流失,提高利用率,收獲前20天停止追施。 實施配方施肥根據不同蔬菜的需肥特點和土壤供肥狀況,確定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與相應的施肥技術。大棚蔬菜對氮、磷、鉀的最大需求期分別為:黃瓜在種植后75~140天,番茄在30~52天,甜椒在30~60天。其他蔬菜對微量元素雖說需要量極少,但必不可少,使用微肥葉面噴灑,應把好用量標準。 施用生態有機肥生態有機肥的有機質含量可達45%,對蔬菜能起到固氮、解磷、解鉀的作用,還能分解農藥及化肥的殘留物質。春、夏、秋季5~6天即可發酵成熟,冬季需要7~10天成熟。一般堆1~3天,堆內溫度上升到80℃,可殺死大腸桿菌和蟲卵,消除雞糞的臭味,以后堆肥變松散、干爽,長滿白色菌絲,兩天后即可發出一種酒曲香味。 水看天看地結合“實際” 棚蔬菜的合理澆水是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大棚蔬菜澆水要看天、看地,還要看實際情況,這樣才能保證大棚蔬菜的豐產豐收。 第一,澆水不宜過大,在低溫下,需水量相應減少,澆水量要小,間隔時間可以適當長些,切忌大水漫灌,以免低溫高濕導致蔬菜漚根。 第二,時間要恰當,春季棚菜澆水應安排在中午前后,上午10點以后下午3點以前為好,這時候棚溫較高,澆水后副作用最小,盡量避免清晨和傍晚澆水,以防引起蔬菜凍害。 第三,根據天氣狀況,晴天適當多澆,陰天少澆或不澆,風雨天切忌澆水,確保大棚正常室溫。 第四,澆水應有側重,大棚南部土壤水分蒸發量大,澆水量可適當大些;大棚東西兩側及北部溫度較低,日照時間也短,澆水量應適當少些。 編輯:李敏

陽春三月管大棚重點盯好土肥水

圖文簡介

陽春三月,大棚復蘇。此時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大棚管理也進入重要時期,眾所周知,大棚作物生長在棚膜的保護下,更加依賴“土肥水”,良好的土壤環境、充足的營養供給、合適的水分滋潤都是大棚作物健康生長的重要保障。本文結合棚內生產需要,談談關于“土肥水”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