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鼓氣是初生羔羊的一種多發性、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其病因是由于吃奶過多,飼喂方法不當,以及氣候突然變化,而導致胃腸蠕動機能減弱,乳汁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停滯在胃腸內的食物分解發酵或腸球菌大量繁殖,產生過多氣體而形成的。該病引起羔羊腹部膨脹、呼吸頻繁、全身出汗、震顫、腹痛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時引起高度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死亡率高達75%,本病在春夏季多見。母羊患乳房炎時,羔羊吃了腐敗變質的母乳,也能發生“脹肚”,造成一系列病變過程。 一、癥狀 病的初期,往往易被放牧人員忽視,當病情發展,腹部膨脹明顯時,則為時已晚,因而多數病羔羊的治療不能收到預期效果。臨床表現病羔羊行走搖擺,站立時癡呆,時起時臥。腹部明顯增大,腹壁緊張,尤以右側為甚,叩診呈鼓音。聽診腹部,腸蠕動音由弱漸至消失,既不排糞,也不放屁。結膜潮紅或發紺,呼吸頻繁,呈胸式呼吸。脈膊隨呼吸障礙而增加。病情嚴重時常全身出汗,前肢肌肉顫抖,甚至全身震顫。若同時伴有胃擴張時,插入胃管可放出多量有酸臭味的氣體。 本病發展迅速,有的病羔羊發病后1~2小時即死亡,多因窒息而死,也有因腸或橫膈膜破裂致死。一旦腸、膈破裂,病畜立即安靜,但全身狀況急趨惡化,短時間內死亡。 二、診斷 病羔羊腹痛明顯,腹圍迅速增大,腹部隆起,兩耳及四肢發涼,全身出冷汗、顫抖,腸蠕動全部停止,叩診腹部呈鼓音。在診斷上要與急性胃擴張相區別。左側腰腹膨脹明顯,病羔羊不安和呼吸困難是胃擴張的典型癥狀,送入胃管時有大量氣體放出,癥狀很快緩解。繼發腸脹氣時,如果一般羔羊有食毛癖病,則腹部鼓脹發生緩慢,病程稍長。 三、預防 主要是加強初生羔羊的護理,防止其饑飽不均或過食。食后要讓羔羊適當活動,避免在牧地躺臥時間過長影響消化功能。放牧人員要勤觀察,早發現,快處理,使病情不致惡化,對有食毛癖的羔羊應進行原發病的治療。母羊患有乳房炎癥時應立即停止吮乳,改吃保姆奶或喂奶粉。 四、治療 1.排氣制酵。當腹圍顯著增大,呼吸高度困難危及生命時,要盡快采取穿腸放氣。先確定放氣部位,術部剪毛消毒,然后選用14號針頭消毒后刺入腹部膨脹最明顯處。盲腸放氣常在右側腹肷窩中間,結腸放氣常在左側腹肷窩。放氣要緩慢,待腹圍縮小后,為防止繼續發酵或細菌繁殖,可由穿刺孔注入魚石脂酒精溶液(魚石脂5克、95%酒精10~20毫升、加溫水100毫升),再肌注入青鏈霉素各20萬~40萬單位。 2.清腸通便。為了清除胃腸內容物和秘結糞便,可用導尿管代替胃管灌服液體石蠟油或蓖麻油20~30毫升。也可用胡麻油代替。為排除停滯積糞,加強腸蠕動,可施行灌腸。羔羊灌腸時仍可用導尿管代替,在溫水內加入少量肥皂或食鹽灌入,水量在200~300毫升。 3.鎮痛解痙。當羔羊疼痛不安時,可立即皮下注射10%安乃近2毫升或肌肉注射安痛定1~2毫升。 4.促進機能恢復。對病羔羊要加強護理,盡可能防止打滾,鼓氣停止后應防止受寒或過熱,要使其安靜休息避免飽食。繼發腸鼓氣應著重治療原發病。 編輯:李敏

初生羔羊腸鼓氣的診療

圖文簡介

腸鼓氣是初生羔羊的一種多發性、死亡率很高的疾病。該病引起羔羊腹部膨脹、呼吸頻繁、全身出汗、震顫、腹痛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時引起高度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死亡率高達75%,本病在春夏季多見。母羊患乳房炎時,羔羊吃了腐敗變質的母乳,也能發生“脹肚”,造成一系列病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