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苗前的生物調控 菌相:隨著近幾年細菌病害的高發,池塘菌相這個概念也慢慢受到很多人的重視了。所以放苗前除了徹底消毒、合理培菌以外,有條件的最好檢測弧菌情況。當然,一些養殖戶參照魚類養殖的手法,用高濃度的蛭弧菌+乳酸菌+營養藥物(如多維、海洋紅酵母、微元等)浸泡苗種后再放苗,似乎收到較好的保苗效果。 藻相:隨著藻毒素問題越來越被大眾認識,苗期藻相問題也隨之變得非常重要了。一池復合優良藻相的水和甲藻、裸藻、藍藻或單一藻相的水區別非常大,養殖戶稍不注意,沒幾天苗就會出現問題。所以肥水后放苗前必須嚴格鏡檢池水藻相,若藻相不好就馬上換水,重新引進優良藻相的水再培藻。若水源較差或難以進水的,可在調水時配合適量的兼性芽孢來慢慢調整藻相。 另外,最近幾年流行濁水養殖或生物絮團養殖,這兩種模式都是盡量減少藻類對養殖的影響,通過著重改底氧化,補菌補碳,營養強化,肝腸調理進行養殖管理。苗期大都是先用腐植酸鈉搭配EM菌來遮光補菌降低水體透明度,既防蝦苗應激又可抑制藻類。待蝦苗適應后,再強化營養,增強其活力,水質自然也就慢慢渾濁起來了。這種模式對養殖者技術的要求相對較高些,比較適合缺鈣、水淡、水源差及高密度(產量1000斤~2000斤)土池養殖。 蟲相:單指敵害生物。因為池塘里的水蛛、纖毛蟲、水生昆蟲等會嚴重影響放苗存活率。遇到這些東西用菊酯類、敵百蟲、漂白粉等殺滅,但藥殘時間得延長,解毒、培菌劑量得相應加大,還要適當提高放苗密度。 其他:如雜魚、雜蝦蟹等,這類大型生物主要得靠清塘和進水過濾來處理。如果清塘不徹底,那就得用茶麩(殺魚)或菊酯(殺蝦蟹)來處理了,這樣做放苗時間至少推后一周以上。 放苗密度 放苗,首先考慮放苗密度,不能盲目跟隨,人家放多少我就放多少。計算放苗密度的基本公式:放苗密度=預期產量×出售規格÷養殖存活率。 水土影響:水質、土質的影響和上面的水質指標的調控大致差不多,考慮的也是那些方面。問題嚴重的(如總硬度≤30DH或總堿度≥300ppm或氨氮高或重金屬高)適當增加5%~10%左右的放苗量即可。 周邊影響:池塘周邊有大型畜禽養殖場、大面積(超過1000畝)種植場、花木場、高密度養魚場、工廠(尤其是紙廠、絲廠、橡膠廠、電鍍廠、印刷廠等)、火電站、大規模蠔排、大面積養蟹的放苗密度都要適當增加10%~20%甚至更高。 硬件影響:養殖對蝦溶氧很重要,所以增氧設備也決定了你能放多少苗。對于土池養蝦而言,一般配備葉輪氧機的池塘產量平均也就500斤~800斤;水車平均能到500斤~1000斤;低氧能到800斤~1500斤;底氧配水車基本能到1000斤~2000斤。 模式影響:魚蝦混養基本畝產都不會太高。若是混養肉食性魚或蝦蟹品種的,能保證500斤/畝;若是與草食性魚如鰱魚、草魚等混養,有沖擊畝產千斤的幾率,前提是搭配比例要合理;肥水精養模式一般能有500斤~1000斤的畝產;濁水或生物絮團模式基本能到千斤以上。另外,還有種快蝦模式(就是如苗場一般的頻繁飼喂,注重營養搭配,配合調水改底,一般兩個月左右養到50條~60條/斤左右就賣掉,不養大蝦或者剩下很少一點養大),這種模式放苗密度不會小,基本都在六七萬左右。 日常管理 時間:為了減少光照和溫度對蝦苗的刺激,最好選在早晨(6點~8點)或傍晚(18點~20點)放苗。即日出、日落前后一小時左右。 天氣:很多人認為放苗最好選在好天,這個觀點不能說完全正確。放苗不能選在雨天,但大晴天一樣不是好選擇。很多有經驗的養殖戶在有暖風(南風)的陰天放苗,成功率最高。 活力:苗的活力決定了放苗的成功率。要注意苗袋里死苗不能超過0.5%。若袋里超三成的苗聚團或無力游散,這種活力很差的苗最好不要放。 操作:一般放苗要選在池塘上風頭,一是風頭環境較好,二是放苗之后蝦苗能順水流散開。注意放苗附近最好配備氣氧,若是葉輪或水車最多只能開一臺,而且不能離放苗處太近,免得水流太急,令苗受傷。 用藥:放苗時用藥的原則是針對水的放苗前用,針對蝦的放苗后用。比如解毒、活菌、改底產品放苗前就可以用;放苗后一般可以馬上潑些多糖、EM菌、微量元素、海洋紅酵母等增強蝦苗抵抗力的產品。注意放苗后連續兩天晚上最好用多維和多礦產品補鈣補營養。因為正常情況下,放苗當晚或第二天蝦苗都會大量蛻殼,水質不好的還會出現連續蛻殼。若不注意補充營養,很容易出現大量隱性損耗。 注意事項 放苗之后就是為期半個月左右的保苗工作了。原則上很簡單,你放哪個廠的苗,最好在苗廠拿苗時就跟技術師傅多聊聊,看他平時用的營養藥物,如何用的,量多少,放苗之后用量適當減少一些。這里要提醒的是注意改底。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