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增生性回腸炎是由胞內勞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以回腸和結腸隱窩內未成熟的腸細胞發生腺瘤樣增生為特征的豬接觸性腸道傳染病。胞內勞森菌的主要侵害對象為豬,病豬和帶菌豬的糞便是主要傳染源,可通過糞便在豬群之間經消化道水平傳播,也可在老鼠、蚊蠅體內繁殖,因此嚙齒類動物和蚊蠅也是豬增生性回腸炎的傳播媒介。 一、臨床癥狀 1.急性出血型回腸炎。較為少見,通常發于生長育成豬和部分經產母豬,主要表現為血色水樣下痢;病程稍長時,排瀝青樣黑色糞便或血樣糞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轉為黃色稀糞,也有突然死亡僅見皮膚蒼白而無糞便異常的病例。 2.慢性型回腸炎。較為常見,通常多發生于6~12周齡的保育仔豬和生長育成豬。10%~15%的豬只出現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沉郁或昏睡;間隙性下痢,糞便變軟,變稀而呈糊樣或水樣,顏色較深,有時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病豬消瘦,弓背彎腰,有的站立不穩,生長發育不良;病程長者可出現皮膚蒼白,如果沒有繼發感染,有些病例在4~6周可康復。 3.亞臨床型回腸炎。豬體雖然有病原體存在,卻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也可能發生輕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明顯下降。 二、防控措施 1.養豬場應根據不同豬群的營養需要,合理地配制豬群的日糧。更換飼料種類和更換并減少混拌飼料中的藥物種類時,應漸進性過渡。同時保持飼料新鮮、不發生霉變。加強對豬群的管理,以盡可能降低和減少對豬群的應激刺激。 2.養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同時加強對養豬場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凈化,以及對其他腸炎的病原菌的防控。鑒于胞內勞森菌等病原菌主要存在于豬的糞便中,且胞內勞森菌對復合醛類和鹵素類消毒劑非常敏感,對豬增生性回腸炎頻發的養豬場,豬舍內外可選擇使用復合醛或雙鏈季銨鹽復合碘消毒液進行消毒,有效地殺滅病原菌。強化滅鼠、滅蚊和滅蠅等工作,以降低和減少鼠類和蚊蠅傳播豬增生性回腸炎的幾率。 3.對豬增生性回腸炎頻發的養豬場,可有針對性地在飼喂易感豬群的飼料中添加泰樂菌素、氟甲砜霉素、強力霉素、泰妙菌素等抗生素類藥物實施預防性用藥。但應注意的是,若對易感豬群連續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尤其是連續大劑量地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實施預防性用藥,不僅可降低易感豬群的抵抗力,而且容易導致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因此,養豬場可選擇廣譜抗生素類藥物并采用聯合用藥的方式實施預防性用藥,如選擇妙立素150克+威佳新1000克+中威聚能星1000克混拌于1000千克飼料中,連續給易感豬群飼喂7天。 三、治療方法 及時隔離病豬,并對病豬及時采取補液,防止脫水,抗菌消炎,控制繼發感染等對癥治療措施。 1.對已經出現明顯臨床發病癥狀的病豬,應立即將豬群飲用的常用水改變為飲用口服補液鹽飲水,配制方法是:精制食鹽350克、碳酸氫鈉250克、氯化鉀150克、白糖2千克、常水100千克,混合溶解后即可。 2.對無飲欲的病豬,可用金屬注射器每次給病豬內服40~80毫升,每天內服5~6次,也可給病豬靜脈注射5%~10%的葡萄糖生理鹽水和5%碳酸氫鈉注射液,每天注射兩次,每次靜脈注射250~500毫升,連續注射2~3天。 3.對腹瀉嚴重的病豬,可選用5%的葡萄生理鹽水250~500毫升,加入適量的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類藥物等腸道抗生素類藥物,混合后給予靜脈注射,每天注射兩次,連續注射2~3天;同時可選用2.5%恩諾沙星注射液和2%環丙沙星注射液,按說明書的使用劑量,對病豬實施后海穴交替注射,每天注射兩次,連續注射3~4天。 4.防范病豬發生繼發感染,應在豬群的飼料或飲水中混拌添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和阿莫西林粉等藥物進行飼喂,連續飼喂5~7天。對采用以上藥物治療后,仍然表現體質瘦弱、貧血,且采食量極少的病豬,則可分別給予每頭病豬肌肉注射牲血素(含硒型)2.5~3毫升,0.1%亞硒酸鈉維生素E合劑3~5毫升,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4~5毫升。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