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當飼料水分過高或儲藏不當時,往往容易被黃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產生此類毒素。通常奶牛攝入含黃曲霉毒素B1的飼料后,一部分黃曲霉毒素B1蓄積于動物的可食部位,如肝、腎、血液、肌肉中,另一部分則經過體內代謝轉化為黃曲霉毒素M1而存在于奶牛分泌的牛奶和產生的尿液中,轉化率高達3.45%~11.39%。因此,努力降低奶牛飼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風險,對于控制奶牛疾病、保證牛奶質量安全至關重要。具體措施如下: 1.選擇飼料時,應注意飼料產地。盡量不去已被黃曲霉污染的種植地區采購。由于南方地區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飼料在收獲時不易控制水分,因此應檢驗合格后再使用。 2.加強檢驗,制訂嚴格的檢驗流程。玉米、棉粕、棉籽等大宗飼料采購前進行送樣檢驗,庫存超過30天的飼料每15天進行檢驗1次;國家飼料衛生標準要求飼料中黃曲霉毒素B1含量不能超過30微克/公斤,但是實際配方中使用的飼料黃曲霉素檢驗值不應超過10微克/公斤。 3.控制飼料原料水分含量不能超標。飼料中黃曲霉生長繁殖的條件主要是適宜的溫度和水分,尤其水分最為重要。因此,最可行的預防措施是控制飼料中水分含量。一般要求飼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不能超過:玉米14%、小麥麩13%、大豆餅(粕)13%、菜籽餅(粕)12%、棉籽餅(粕)12%、花生餅(粕)12%。 4.改善飼料貯存條件。倉庫漏雨、地面潮濕、不通風等因素都會造成飼料發熱發霉,導致飼料中黃曲霉毒素B1含量升高,因此,保持干燥通風的貯存條件是預防黃曲霉毒素產生的重要措施。 5.加快飼料原料周轉。在不影響持續生產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原料的貯存期,加快周轉,秋冬季節不超過45天,春夏季節不超過30天。這不僅能給牧場節省大量的流動資金,而且還可以避免因長期貯存而造成黃曲霉毒素含量升高。同時,要定期盤點飼料,認真核查庫存,對品質異常的飼料要及時處理,謹防霉變飼料進入奶牛日糧。 6.注重全株青貯玉米品質。全株青貯玉米中玉米籽實較多,在加工過程中,要盡量縮短每個青貯窖的加工時間,封窖時要壓密實。青貯取料時,要注意取料切口,保證切口整齊,減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盡量防止二次發酵或發霉,導致黃曲霉毒素含量升高。 編輯:李敏

如何降低奶牛飼料中黃曲霉毒素的污染風險

圖文簡介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通常奶牛攝入含黃曲霉毒素B1的飼料后,一部分黃曲霉毒素B1蓄積于動物的可食部位,另一部分則經過體內代謝轉化為黃曲霉毒素M1而存在于奶牛分泌的牛奶和產生的尿液中,轉化率高達3.45%~11.39%。因此,努力降低奶牛飼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風險,對于控制奶牛疾病、保證牛奶質量安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