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奶牛集約化養殖的發展和產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左方變位的發病率不斷增加。特別是奶牛產后一周至一個月期間,奶牛真胃變位的發生率較高。真胃變位帶來的最直接損失就是產奶量的下降,治療不及時甚至可導致奶牛的死亡。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逐漸掌握了一種開刀結合穿刺放氣的治療方法。具體操作介紹如下: 一、臨床癥狀 第一信號就是產奶量驟降,此刻奶牛還愿意吃料喝水。病牛精神沉郁,眼窩凹陷,瘤胃蠕動弱或消失。食欲不振,僅采食一些苜蓿秸稈等粗料,拒食精料。從奶牛后側看,左側11~13肋間腹壁局部隆起,此刻患牛因為真胃變位左側髖結節要低于右側。糞少或無糞,病程長的糞便稀,呈墨綠色。聽診左側肷窩上部可聽到“丁零音”,叩診結合聽診左側腹壁11~13肋間可聽到明顯的“鋼管音”。 二、手術治療 采用站立姿勢,開刀結合穿刺放氣的手術方法。 1.手術準備 手術器械:手術刀、止血鉗、持針器、手術直剪、彎圓針、彎三棱針、腸線、12#尼龍線、剃須刀、消毒毛巾。 藥物準備:75%酒精、10%碘酒、0.1%新潔爾滅、阿莫西林粉針、生理鹽水、10支3%鹽酸普魯卡因、鹽酸腎上腺素等。 術者和助手的準備:手術前洗澡,手臂用0.1%新潔爾滅消毒。 2.手術過程 在右肷窩刮毛,刮毛范圍盡量大些。刮完毛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10%的碘酒涂抹消毒。3分鐘之后用75%酒精脫碘。 局部麻醉,先在右肷部中央靠上垂直進刀,以此切口為中心使用長探測針在皮下注入10支普魯卡因和1.5支鹽酸腎上腺素做菱形浸潤麻醉。 10分鐘后用手術刀尖刺激術部無反應后切開皮膚,切口15~20厘米為宜。持刀方式為全握式。切開皮膚時注意不要把皮下脂肪以及腹橫肌切開。然后用手沿肌纖維方向鈍性分開腹橫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此時注意開口的中心要在同一水平線上,以便于手術操作。 觸摸腹膜,用手把腹膜與腹內斜肌之間的纖維組織清除,露出清晰的腹膜。用手術刀打開腹膜,注意不要傷到腹腔內器官組織。 用左手去探尋皺胃,可以在瘤胃與腹壁之間摸到充滿氣體的皺胃。此時檢查一下其他器官,如肝臟、膽囊、瓣胃等。檢查是否有粘連及腹水現象。 判斷真胃左方變位后的具體位置,以及積氣的大小。在真胃的中間位置去觸摸右側腹壁,具體落腳點要避開肋骨。手術助手在看清位置后,刮毛消毒。在此位置用手術刀開個小口,使用穿刺針穿過腹壁,針尖頂在皺胃壁上。術者用手去判斷針尖位置,無誤后助手刺破皺胃,放氣過程大約2分鐘。放氣結束后,拔出穿刺針,對開口消毒。 用左手下壓癟了的真胃,并配合推動瘤胃,使真胃下滑。然后左手收回,在右腹腔底部尋找大網膜,幸運的話可直接摸到質地較硬的幽門。 在大網膜與皺胃之間可找到“耳狀部”,在這里固定就可以。“耳狀部”有時在牛太瘦的時候不好找,這時可以在大網膜避開血管的位置上縫針并固定在腹壁上。 常規縫合腹膜及各層肌肉,此時注意每層涂抹阿莫西林,皮膚用12#尼龍線做結節縫合,常規消毒。 3.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子宮投澳富龍50毫升。連續7天使用抗生素,靜脈補液,給予優質易消化的飼料。10天后拆線消毒刀口。 編輯:李敏

奶牛真胃左方變位手術方法

圖文簡介

隨著奶牛集約化養殖的發展和產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左方變位的發病率不斷增加。特別是奶牛產后一周至一個月期間,奶牛真胃變位的發生率較高。真胃變位帶來的最直接損失就是產奶量的下降,治療不及時甚至可導致奶牛的死亡。本文介紹一種開刀結合穿刺放氣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