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好多養殖戶開始選苗放苗,下面是一些實用的選苗方法,僅供參考。 觀察水質 用燒杯打一杯育苗池水在暗光處對著燈光觀察,如有白蒙蒙像霧天的感覺,這種蝦苗不要。 試水 目前,大多數養殖戶試水是用蝦苗成活率來確定蝦苗是否適應該水體。由于受到時間限制,試水大多是24小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以蝦苗成活率來確定蝦苗是否適應該水體不太科學,因為做毒性實驗時最長是96小時。因此,建議以水中蝦糞便多少來確定蝦苗是否適應該水體更科學,用池塘水試苗一天后觀察水里的蝦糞便多不多,多的話說明蝦苗吃的好拉的好,池塘水很適應蝦苗生活,反之蝦苗不太適應這種池塘水。 腸道判斷 用白色水瓢在育苗池增氧氣頭上打滿水,靜置30秒~60秒后觀察瓢底成型的糞便多不多,成型糞便越多說明腸道越健康。 選苗“四不要” 頭苗有軟身打轉的不要(體質弱脫殼后恢復慢)。在水瓢中狂游的不要(對新環境適應能力弱)。花肝不要(肝已病變)。肝上有小白點的不要。 看苗小妙招 養殖戶看苗的時候,難免會覺得這么小的苗怎么可能看得清楚呢?其實只需要一部能拍照的手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用手機放大之后拍下蝦苗,然后在手機上查看,看不清楚的話還可以繼續放大,大家可以試試。 提高成活率 (1)選擇優質的種苗,運輸時間不宜過久,距離以50公里內為妥或2個小時的車程為宜。 (2)構建好穩定的早期池塘生態系統,建立藻-蝦、以及藻-浮游動物-蝦的兩條食物鏈,穩定后再放苗(約7天~15天)。 (3)盡量減少苗池和養成池的水質差異,主要是水溫、PH值、鹽度等的差異。 (4)試水成功才能放苗。 (5)在水溫達到且穩定在20℃及以上時才能放苗,放苗應安排在早或晚,并提前開啟增氧機曝氣。 (6)投苗后次日即要開喂,同時堅持拌喂“豐收1號”一個月。 放苗細節 (1)試苗成功才能放苗,試苗不成功,找出原因,并重新優化和培育好放苗的水質,以待放苗。 (2)培水穩定后2天~3天或3天~5天左右,才開始放苗,最好在出現輪蟲高峰期時,放苗入池,具體時間長短受天氣、溫度、水質變化等來決定。當水色培育起來后,出現過濃,透明度快速降低,甚至有水華出現的苗頭,可以使用“超濃縮光合菌”+“豐收1號”潑水來凈化水質,吸收過多的營養鹽,防止水色過濃,同時可以促進枝角類和輪蟲的快速繁殖,為蝦苗及時提供適口的生物餌料。 (3)早、晚放苗:(特別是高溫天)在一天中的“早或晚”上午10點前和下午6點后放苗,為的是避免陽光直射,光線過強,溫度過高,產生應激,會影響對蝦成活率。 (4)上風口放苗:放苗時還要考慮到上風口,不宜在下風口放苗,以免苗種隨浪拍打到岸邊后粘附在岸上(護坡)后出現死亡。 (5)漂袋20分鐘~30分鐘:蝦苗氧氣包運抵之后,不能立即投放,氧氣包先不開口,漂置在池水表面,約半小時后待袋內外水溫一致后,再打開封口,傾斜袋口,致蝦苗隨水流緩緩流出。 脫殼:苗袋里可能有零星對蝦苗在運輸過程中脫殼,這屬輕微應激脫殼的正常現象,當晚則會出現集中性脫殼,鹽度偏低或使用地下水的池塘,需要使用“快補100”等微量元素補充劑來促進硬殼,防止應激過大和脫殼損苗。 (6)鹽度過低池或淡水,可掛鹽袋:在苗袋運輸到開始漂袋時,同時在池塘一條長邊的中間,或略靠近上風口一頭,把裝有細海鹽(粗海鹽容易造成鹽度分層)編織袋吊掛在池邊,在袋子上用螺絲刀或其他物件多扎幾個小口子,讓海鹽慢慢溶解在池水里,形成以苗袋為中心,逐漸向外遞減的“鹽度圈”,中心鹽度高,越往外鹽度越低(全部溶解對總體鹽度幾乎沒有影響),等到漂袋結束,水溫一致放苗時,由內向外的部分區域的鹽度圈已經形成,在上風口放苗,隨苗自由活動,有應激的,適應能力差,耗費體能大,用這個方式人為設置了短時間內的鹽度圈,讓蝦苗自由尋找合適的鹽度圈,從而提高成活率。 編輯:李敏

對蝦養殖戶選苗放苗的方法

圖文簡介

現階段,好多養殖戶開始選苗放苗,怎樣選擇好的蝦苗,然后按照正確的方式進行投放,再使用一些藥物進行保苗處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提供了一些實用的選苗方法,供廣大養殖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