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截至8月9日凌晨5時00分,經初步核查,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64人受傷。地震發生后,有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當天拍下的云層,并稱這是“地震云”。

網友曬出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地震云”不存在,云和地震無關聯

  首先要明確的是,一,“地震云”不存在,它并非科學意義上的概念;二,云和地震并無關聯,沒有什么云能預報地震。

  地震的發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是斷層應力調整導致,其他因素對此幾無影響。有些時候,無論什么形狀的云的出現,和地震的發生看似有了一些“關聯”,但并不具備因果關系,就像歌手蕭敬騰與大暴雨的出現一樣,即便有很多次的對應關系,但二者并無科學意義上的結果關系。

傳說中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所謂“地震云”是什么?

  80年代,一些發表的“地震云研究”認為“地震云”共有三種類型:條帶狀、輻射狀、干涉條紋狀。

  但事實上,所謂這些“地震云”,其實在云的科學分類中都有對應種屬,而且很常見。比如“條帶狀地震云”,其實是莢狀層積云或者莢狀高積云;“輻射狀地震云”,其實是輻輳狀高積云;“干涉條紋狀地震云”,其實是波狀高層云。

  再后來,有人對“地震云”的界定更加隨意,他們把一切“怪異”的云都稱為地震云,毫無科學性可言。

  “地震云”說為何會流行?

  “地震云”的說法之所以流行,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對地震活動的未知和對地震破壞的恐懼,于是我們總想找到地震活動規律,習慣性把云歸為地震前兆現象,但科學意義上的地震前兆并不包括地震云。

  如何預測地震?地震前兆怎么看?

  地震前兆是指與地震孕育、發生相關的有別于正常變化背景的異常變化,迄今已觀測到至少有數十種,大致可分為:地殼形變、地震活動和地震波參數、電磁和衛星遙感、地下水位和化學成分、地聲、地光和動物習性等。

  對地震的預測可以分為長期預測(十年以內可能發生地震的預測)、中期預測(一至兩年以內可能發生地震的預測)、短期預測(三個月以內可能發生地震的預測)和臨震預測這幾種。其中,臨震預測是對近期可能發生的災害性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最具有減災性。

  目前國際上可以做出地震的長期預測,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臨震預測的成功案例也有。浙江省地震監測預報研究中心的鐘羽云教授介紹,就如我國成功預測了1975年2月4日的7.3級遼寧海城地震。當時,我國地震工作者對這次地震做出了精確的地點和震級預報,在地震發生前一天作了預警,及時轉移當地居民,極大的減少了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

  除“地震云”外,動物異常行為也與地震無關聯

  除地震云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些動物在地震斷層破裂前會有些感知。但據報道,實際上用動物來預測地震情況很復雜、沒有規律,科學家們不能用這種“經驗之談”來預測此類重大事件。再者,動物行為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饑餓、領土之爭和氣候變化影響,因此不見得動物有行為異常就可能要發生地震。

  (光明網記者宋雅娟綜合整理,資料來源光明日報、人民網、知乎、果殼等)

“地震云”不存在!這些地震謠言不可信

圖文簡介

首先要明確的是,一,“地震云”不存在,它并非科學意義上的概念;二,云和地震并無關聯,沒有什么云能預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