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走的“紅軍工作隊”
——記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民武裝部
9月的井岡,青巒疊嶂、俊秀奇美。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這里,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軍隊自此成為黨領導下的“戰(zhàn)斗隊、工作隊、生產隊”。
90年后的今天,在井岡山上,仍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傳承著優(yōu)良傳統(tǒng),賡續(xù)著紅色血脈,在扛起主業(yè)主責的同時,踐行根本宗旨,情注老區(qū)群眾,被老區(qū)人民譽為“永遠不走的紅軍工作隊”。這支隊伍,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民武裝部。作為我軍成立最早的“紅軍武裝部”,它的前身可追溯至當年毛澤東同志親手創(chuàng)建的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防務處。
“凡新調入我部的干部和職工,讀的第一本書是《井岡山革命斗爭史》,上的第一堂課是瞻仰革命烈士陵園,唱的第一首歌是紅軍歌謠,吃的第一頓飯是紅米飯南瓜湯,走的第一條道是‘挑糧小道’,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幫扶掛點村‘認親’。”井岡山市人武部政委孫其興告訴記者,這個“紅色交接”的傳統(tǒng),已經在部里延續(xù)了幾十年。
向部隊輸送“優(yōu)質磚”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為部隊選兵就像蓋房子選磚,在井岡山,我們不缺‘磚’但我們更想要‘優(yōu)質磚’。”孫其興口中的“優(yōu)質磚”,指的是高素質、高學歷的大學生兵。
然而,想尋“優(yōu)質磚”,并不容易。除了一所高中和職業(yè)中專,井岡山市內沒有一所大學,全市每年考取全國重點大學的考生不超過60人。
面對困難,井岡山市人武部迎難而上。為了“精準識別”大學生征兵對象,人武部干部和當地教育部門聯系,翻檔案,查學籍,找到適合應征對象就一家家上門做工作。同時,協調地方出臺了大學生士兵優(yōu)先安置政策措施,激勵井岡山籍高學歷青年踴躍報名參軍。
1997年出生的賴援節(jié)是井岡山市睦村鄉(xiāng)人,祖爺爺賴文卯是革命烈士。賴援節(jié)剛從江西生物科技職業(yè)學院畢業(yè)時,并無心從戎。于是,井岡山市人武部的干部找到賴援節(jié)在部隊工作的姨父現身說法,并耐心地同他交心深聊。經過思想的洗禮,現在的賴援節(jié),自信、從容報名參軍,接受祖國的挑選。
今年,井岡山市人武部征集的大學生士兵占該區(qū)征招人數的52.7%,高于江西省軍區(qū)要求標準,實現了“四連增”。
“我們要把最優(yōu)秀的青年送到部隊,把井岡山精神帶入軍營。”井岡山市人武部部長劉宗成說。近年來,該部堅持一季征兵四季抓,采取媒體宣傳、國防講壇、課堂教育、文藝演出等多種方式,深入宣傳政策法規(guī)、擁軍模范、立功創(chuàng)模官兵和優(yōu)秀復轉軍人事跡,在當地形成擁軍尚武、獻身國防的濃厚氛圍。他們每年還組織新兵入伍前到小井紅軍烈士墓上好政治教育第一課,到“挑糧小道”走好軍旅人生第一步,到雷打石前學好革命紀律第一規(guī),幫助預征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打好軍旅人生底色”。
截至目前,井岡山市人武部實現了連續(xù)56年57次無責任退兵,并先后4次被評為“全國征兵工作先進單位”,打造出了征兵工作中響當當的“井岡品牌”。僅2011年以來,由該部選征的兵員中就有418人立功受獎。
替國家錘煉“應急隊”
“報告指揮員,東南方向三十公里口前山村處發(fā)現火源。”“立即派出無人機進行火勢偵察同時通知消防車輛立即向火場周圍集結待命。”在口前山村演習現場,由井岡山市人武部組織的救火演練進行得如火如荼:無人機偵察、開辟火場隔離帶、空中投擲滅火彈、抵近滅火……一項項訓練課目依次展開,30分鐘后,“連片山火”被完全撲滅。
“井岡山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超過86%,每到秋天進入防火關鍵期,我們就提前演練,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演習指揮員顏明春說。
針對新時期民兵編組工作特點,井岡山市人武部以“應急、支援、儲備”等不同戰(zhàn)備類型,共編組三類23支共952名基干民兵隊伍。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一支120人的“常駐型”民兵應急連,成為人武部“建在身邊、抓在手中、用在關鍵”的拳頭力量。
“一專多能。”劉宗成這樣定位人武部常駐民兵應急連,“部隊保障、應急維穩(wěn)、搶險救災,國家要求什么,我們就干什么,老區(qū)工作需要什么,我們就練什么。”
練為戰(zhàn),不為看。
有一次,井岡山筆架山杜鵑山景區(qū)發(fā)生索道故障,300余名游客被滯留在大山峽谷。劉宗成帶領救援和醫(yī)療分隊徒步繞道攀爬到事發(fā)地,采取搭人梯的方式,讓受困群眾踩著救援隊員的肩膀轉移到安全地帶,前后歷經5小時。事后,一位上海游客摸著他們紅腫的肩膀動情地說:“解放軍的肩膀,是咱老百姓最堅實的依靠!”
始終把執(zhí)行急難險重任務當作提高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的“磨刀石”,井岡山市人武部在實踐中錘煉出了民兵隊伍的戰(zhàn)斗力。近年來,他們先后完成了抗冰雪救災、“石峰仙區(qū)域救火”,“使命行動-2013A”跨區(qū)機動演習部隊過境保障以及“八面山救援”等應急任務,安全轉移群眾1300多人次,為群眾挽回財產損失3500余萬元。
為百姓當好“兵兒子”
受歷史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井岡山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井岡山市人武部的干部職工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思百姓苦、謀富民策、干利民事,在井岡山市率先脫貧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當年井岡山人民在最困難的時候傾其所有支援紅軍,現在我們支援老區(qū)建設,反哺老區(qū)人民,責無旁貸。”劉宗成說。
在井岡山脫貧攻堅的進程中,人武部的同志們穿上了迷彩服、迷彩鞋,走村串戶,訪寒問苦,一如當年的“紅軍工作隊”。通過干部掛點,對口幫扶,他們硬是將44戶困難家庭共154名群眾拽出了貧困沼澤。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艱辛的汗水:帶著幫扶手冊、挎包水壺和干糧袋,住農家,吃碰飯,人武部干部職工3年記錄下了50萬字的民情日記。
黃坳鄉(xiāng)洪石村貧困戶李亞春忘不了,人武部支持他開發(fā)了50畝油桃果園,還拿出8000元為自己購買了化肥、農藥和噴藥機。如今,他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果業(yè)大戶。
東上鄉(xiāng)大亞灣村村民范志遠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得了白血病,為了骨髓移植的手術費,人武部干部職工自發(fā)捐款5000多元,并協調治病資金3萬余元,悄悄送到他家中。
茅坪鄉(xiāng)紅軍光榮院的20多名紅軍遺屬忘不了,人武部干部職工經常去“探親”,幫助他們拆洗被褥,打掃衛(wèi)生。老人們逢人便講,我們有一群“兵兒子”。
劉宗成說:“幫助老區(qū)人民早日脫貧致富是最好的國防動員。把扶貧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讓老區(qū)群眾有了獲得感,人武部就更有號召力,戰(zhàn)時就能一呼百應。”
“在你們身上,我看到老紅軍的本色沒有變,黨和軍隊的好作風沒有丟,你們不愧是新時期的紅軍傳人!”這是去年“八一”前夕,井岡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長、93歲的老八路陳學文回到部里“省親”時,所發(fā)出的由衷感慨。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見習記者 馬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