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牙日,扒一扒朋友圈流傳過的牙齒謠言

  今天是第29個全國愛牙日,主題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可在生活中,關于牙齒的諸多謠言卻流傳甚廣,更有甚者,還將謠言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刷牙沾水等于白刷,據說99%的人都刷錯了”“還敢洗牙?據說后果很嚴重”……正確的愛牙姿勢應該是什么樣?跟著除謠君一起粉碎謠言,亮出真相吧。

  謠言一:洗牙“后果很嚴重”,牙縫會變大

  真相:洗牙后牙縫變大的原因是因為你牙石多,這些牙石就像“銅墻鐵壁”一樣堆積在你牙齒周圍刺激著牙齦,當你洗牙后,這些掩蓋真相的“銅墻鐵壁”被清潔掉,原本被牙石占據的空間露出來,牙齦慢慢消腫,所以有種牙縫變大的錯覺。洗牙后牙縫變大是你本身存在牙周疾病,要引起重視。

  謠言二:牙膏管底的顏色條為黑色的牙膏包含有毒成分?

  真相:牙膏管尾的深色條紋與牙膏成分無關,它僅僅是與生產線包裝對齊有關。牙膏底部的深色條紋,俗稱 “電眼”或“光標”,用于生產線上,牙膏管封尾設備與牙膏管自動對位

  根據電眼對位后夾緊加熱,進行封尾操作,不同品牌的生產線所使用的顏色不同,僅為了識別,與牙膏成分無關。

  謠言三:牙膏不沾水直接刷才是正確的刷牙姿勢

  真相:這個謠言流傳甚廣,實際上除了某些特殊的牙膏比如含有抗過敏成分的牙膏因為遇水后活性成分會快速釋放而建議干刷以外,牙膏沾不沾水對于刷牙的效果并沒有直接的影響。

  刷牙的主要目的是清潔,通過牙刷和牙膏里面的摩擦劑在牙齒表面的摩擦來實現;另外還有一些表面活性劑和起泡劑起一個輔助清潔的作用,這些成分一般是需要溶于水才能夠發揮作用。

  實際上,口腔本身是一個濕潤的環境,刷牙時唾液腺會更努力地分泌唾液,所以不管牙膏沾水還是不沾水,刷牙的時候都是在濕潤環境中進行的。

  謠言四:進食后30分鐘不宜刷牙,會破壞牙釉質

  真相:刷牙的目的是清潔口腔、保護牙齒健康,但是不是飯后馬上刷牙,取決于你吃/喝了什么。

  如果剛進食了pH值比較低的食物或者喝了碳酸飲料,那30分鐘內最好不要刷牙。因為牙釉質受到酸的腐蝕后會變得脆弱,這個時候刷牙確實會傷害牙釉質。不過,其他時候,牙釉質可沒有那么脆弱,飯后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的好辦法。如果沒有條件飯后刷牙,漱口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謠言五:天天刷牙用不著洗牙

  真相:口腔內的菌群還是很復雜的,即使你每天刷牙,也不能保證把牙齒上的臟東西完全刷掉,總會有刷不到的地方。

  牙菌斑清潔不到位,加之唾液中礦物鹽的作用逐漸沉積,然后慢慢形成牙結石。而牙石的存在使得菌斑與組織表面緊密接觸,引起牙周組織的炎癥反應。

  此外,牙石的多孔結構也容易吸收大量的細菌毒素,并且牙石還會妨礙刷牙。長時間不清除,可能引起牙齦炎、牙周炎、出現牙齦出血、口臭,最終引起牙齒松動,甚至脫落等現象。

  牙石形成后是無法通過刷牙在清除的,這時候就需要通過洗牙解決。

  謠言六:矯正牙齒會使牙齒提前脫落

  真相:牙齒矯正是采取輕力矯治方案,在進行矯正治療時,牙齒受力發生移動的過程,會造成一些輕微的松動,牙齒受力后移動,牙根周圍骨組織出現重新改建過程,包括增生和吸收兩個過程,有骨破壞,同時有新骨形成,兩者巧妙的配合與調整,達到新的平衡,不會對牙齒或者牙槽骨產生損害,因此,牙齒矯正會導致牙齒提前脫落當然是否定的。

  謠言七:能不拔牙堅決不拔

  真相:當牙齒出現問題的時候,盡早治療是保留牙齒的基本原則,能不拔則不拔。但是,拔與不拔要看你的牙齒壞到什么程度,符合拔牙適應癥要盡早拔掉,如果那些該拔的牙不拔,留下來也會造成口腔病灶,不僅使口腔衛生惡化還引起其他疾病。簡單來說,能保留的牙齒盡量會保留(哪怕牙冠壞了,牙根還結實,也要保留牙根),而對口腔構成威脅的則要拔除。

  謠言八:美白牙膏能讓你擁有瓷片般的亮白牙

  正常健康的牙齒顏色本就是淡黃色,是釉質透出的牙本質的顏色。雖然遺傳性疾病、環境因素、傳染性疾病等會影響牙齒的顏色,但如果要讓牙齒顏色達到電視廣告展示的雪白的程度,只使用家庭美白產品比如家用美白牙貼之類的基本沒有可能,作用時間只有幾分鐘的牙膏就更不可能了。牙齒不能一味追求白,自然協調是牙齒美觀的最高標準。(資料來源:健康時報、果殼網、人民網等。光明網記者宋雅娟整理報道)

【全國愛牙日】還有多少牙齒謠言要粉碎

圖文簡介

在生活中,關于牙齒的諸多謠言卻流傳甚廣,更有甚者,還將謠言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刷牙沾水等于白刷,據說99%的人都刷錯了”“還敢洗牙?據說后果很嚴重”……正確的愛牙姿勢應該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