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口腔科的醫生而言,有一個問題已被詢問了無數次,那就是“洗牙會導致牙齒變松?”對此,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預防科主任醫師,中國科協嬰幼兒口腔健康科學傳播專家榮文笙教授解釋道“這是個誤區!”
人們俗稱的洗牙,醫學上稱之為“齦上潔治術”,是通過超聲波振動去除牙齒表面的細菌,結石,色素等牙垢,是治療牙周炎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口腔疾病,不單純是為了好看。
然而,日常生活中剛洗完牙會出現“不適感”,比如會感覺到“酸痛”、“搖晃”,甚至會有“漏風”的感覺。出現這些癥狀的原因是什么呢?榮文笙說,這應該是很久沒有洗牙才會出現的癥狀。長時間不洗牙,牙齒里會出現很多黑黑的、黃黃的,如同燒水壺里的水垢一般,這就是牙結石。
牙結石是沉積在牙面上的鈣化團塊,質地較硬,附著較緊,而刷牙是刷不下來的。如果不能做到定期洗牙,牙結石越積越多,牙周疾病也會越來越重,慢慢就會出現牙齦腫痛、牙齒松動移位,甚至牙齒脫落。
“幾乎每個人都需要洗牙,包括小朋友。一般牙情況洗牙是靠超聲波將牙結石震蕩下來。而小朋友洗牙,醫生主要會看哪些地方刷的不干凈,醫生會用手動的器件或者將超聲波震蕩放到最輕的地方,把小結石去掉。” 榮文笙說。
正規的洗牙操作不但不會造成牙齒松動,相反還是預防和治療牙周炎癥的有效手段,可以防止牙齒的進一步松動。所以,值得肯定的是,洗牙本身是不可能導致牙齒松動的。關于洗牙的頻率,榮文笙建議,如果平時非常注意口腔衛生,用正確的方法刷牙,飯后及時漱口等,可以兩三年洗一牙。但如果個人口腔衛生做的相對一般,比如抽煙、喝茶,又不好好刷牙,建議三個月洗牙一次。 (光明網記者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