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振江 洪大鵬
“互聯網+”是2015年的熱詞。當“互聯網+”與“軍事理論教學”相互碰撞,將迸發出什么樣的火花?國防大學創造性地將“互聯網+”模式運用于戰略領域多學科聯合教學,重塑戰略專業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形態,掀起一場關于教學模式的變革。
課堂教學延伸到網上互動
李顯榮副教授上完“科索沃戰爭期間我國戰略應對再思考”案例課,回到辦公室,按原有教學程序,他的教學任務到這里已經結束。然而,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中,李顯榮副教授的教學任務僅僅完成了一半。當天中午,他登陸教學交流平臺,因為,學員提出的不少問題正等待著他回答。由于課前提供的豐富資料以及課堂中的思考啟發,學員提出的問題頗具高度。“科索沃戰爭期間,我國是否有更好的應對政策?”“對比1958年中東戰爭和1999年科索沃戰爭我國不同的應對政策,有何啟示和借鑒?”針對這些問題李顯榮副教授一一進行解答。“國防大學歷來重視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倡導教員到學員隊現場答疑,與學員們面對面溝通,但時間短,真正實現起來比較困難。”18隊原永紅隊長坦言,傳統教學師生交流基本在課上,課前課后交流較少,但“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打破了這一困境。“從面對面向鍵對鍵延伸,這樣的教學模式解放了教學互動力。”信管中心席慧剛副主任說,課堂教學延伸到網上互動,教員把時間花在教學的刀刃上,效益更高了。學員蒲國清則表示,從傳統的駐隊交流延伸到現在的駐網交流,不僅突破了學習時間、空間的限制,使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能更加靈活、更加有效。
課堂啟發拓展到線上解惑
為了備戰兩天后的“國家安全戰略實踐與理論”課,學員楊彬打開校園網上的同步教學平臺,開始針對性預習。在平臺中,擔任授課的綦大鵬教授早已上傳了教學資料:11部相關視頻、6部公開出版的世界大國國家安全戰略、學術界10余篇前沿著作,還布置了預習思考題。每堂課結束后,楊彬和同學們還會涌向網絡交流平臺,認真回答教員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以往學員收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上的吸收消化。而今自主學習、拓展學習的空間被打開。對學員們來說,帶著思考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僅僅是第一步。每堂課結束后,學校信息管理中心會第一時間將課堂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中,幫助大家復習思考,而在線討論更是將學員與教員距離拉近,這里既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有學員之間的觀點交鋒。
“戰略課的學習沒有標準答案,教員講解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不斷激發學員的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拓展教學更能幫助學員實現這一目標。”劉萬俠副教授向記者解釋。
喜歡在教學互動平臺中與大家交流的學員李慧杰感嘆道:“課后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自己梳理知識、搜集資料、訓練思維的過程,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復習和補充。”
鼓勵學員結合實際提出問題
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在網上交流中,教員們更多的是鼓勵學員結合工作提出問題而不僅僅是解答問題。
“戰略絕不是僵死的教條、枯燥的概念,而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鮮活的思維運動過程。”在網絡互動平臺上,楊勝利副教授寫道,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大家思考什么是戰略、怎樣運用戰略。從這個角度上看,學員們從不同視角提出問題,才真正體現了教學的成效。
教學模式的轉型不僅帶來教學理念的重塑,也帶來學習思維的更新。從解答問題到提出問題,這是“互聯網+”教學模式帶給學員們的最深層蛻變。學員們提出的問題直面部隊戰斗力生成的核心問題,有著濃重“硝煙味”——
“現代戰爭,戰場空間日益擴大,而陸軍的遠程火力、防空火力、戰略輸送能力遠遠達不到未來戰爭的要求,要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有一席之地,陸軍的力量建設要向何處聚焦?”學員楚科緯提出的問題引發廣泛思考。
“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對我國國家安全有什么啟示?”法國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的第二天,學員耿瑞陽在教員給出的討論題之外拋出自己的問題,首開學員創帖的先河,引來十幾條跟帖。
一個月的戰略課程臨近尾聲,教學組召開意見征集會,課代表黃睿鑫說:“同學們反映教學強度、信息量、互動激情前所未有。”龐洪亮副教授說:“跟以往比課堂明顯活躍。”
“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對我們教員來說,這既是適應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楊育才教授說。
本文出自《光明日報》軍事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