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是單兵手中的“大炮”,情急之下,完全可以徒手操作,這位有百年作戰經驗的“老戰士”在戰場之上雄風凜凜、英姿颯爽,靜如蓄勢之處子,動若萬鈞之雷霆,彎可曲射越層巒,直可平射入窟穴,殲敵于近在咫尺的塹壕,高于千尺的絕壁,有著一身的“絕活兒”。
絕活一:簡便射擊,以快制敵
1935年元旦剛過,紅四團發起強渡烏江的戰斗,正當第三營等待竹筏返回準備過江的時候,烏江對岸國民黨守軍的預備隊向已經過江的第一營猛壓過來,第一營且戰且退,被迫退到江邊。
軍團直屬炮兵連原來是炮兵營,但目前只剩下2門82迫擊炮。
陳光師長問:“還有幾發炮彈?”
“還有5發。”趙章成如實向陳師長報告。
陳光師長向對岸國民黨守軍一指:“看到敵人沒有!把敵人打回去!打不回去,拿著腦袋見我!”
趙章成接受了任務,轉身扛起迫擊炮炮身來到江邊,親自操炮射,他一只腳往前伸出半步拉成弓步,沒有炮架,沒有瞄準鏡,閉上一只眼睛吊了吊線,右手托起迫擊炮彈,把炮彈送進了炮膛。
圖注: “簡便射擊,以快制敵”作戰示意圖
“轟!”一聲巨響,炮彈在江對面國民黨守軍預備隊的背后爆炸。趙章成仔細地瞅了瞅彈著點,用手指頭瞄了瞄,然后又捧起一發炮彈,舉過頭頂,跪下一條腿,迅速將第2發炮彈滑進炮膛。緊接著第三發、第四發炮彈連續發射,向紅軍灘頭部隊反沖擊的敵群被一陣陣濃煙覆蓋了。紅四團第一營灘頭部隊乘勢發起猛烈進攻,很快占領了烏江北岸的渡口。
絕活二:平射入穴,直搗黃龍
1980年10月15日,中越邊境地帶羅家坪地區的氣溫33度,擔任收復羅家坪大山的各分隊陸續向指定地域進發,迫擊炮分隊在進至312高地時,遭到左前方陡崖上一個洞穴內越軍暗火力點的偷襲,前進的道路卻被火力封鎖。左邊是深溝,右邊是峭壁,要想從此處通過,必須打掉該火力點。連長經過對周圍地形的研究,發現越軍的火力點位于峭壁上的洞穴內,距離我軍120米左右,中間是一條寬約50米深30米的山溝,洞口寬不足2米,高約1.5米,洞口還有用石頭構筑的胸墻,迫擊炮采用正常的射擊方式根本無法湊效,連長決定讓一排采用平射的方式打掉該火力點。一排長指揮一、二、三炮分別就近選擇有利地形,占領陣地,完成射擊準備,用自制的標尺板進行瞄準,各班瞄準好后,一排長下達“一發齊射,裝填”的口令,裝填好后,排長下達了“預備──放”的口令。三發炮彈呼嘯著向敵人所在的洞穴直飛而去,其中一發直接飛入洞穴內爆炸,另外兩發分別在洞口的正上方和左上方爆炸,敵人的火力點應聲啞火。
圖注: “平射入穴,直搗黃龍”作戰示意圖
絕活三:瞄后打前,指東打西
2010年10月,某部炮兵連在演習中擔負隨伴火力支援任務。12日8時整,演習開始,陣地副連長一聲令下,作為基準炮的四炮首發就靠近目標,全連立即轉入效力射。但射擊指揮員下達修正口令轉入效力射時,四炮卻報告基本瞄準點消失。原來,在射擊開始前的射擊準備過程中,四炮長選擇了草叢中的獨立小樹作為基本瞄準點,但實際上那是隱蔽在草叢中的一輛裝甲車的天線,一炮手在標定基本瞄準點時也絲毫沒有察覺。戰斗打響后,那輛裝甲車離開隱蔽位置沖向敵陣,基本瞄準點就隨之消失。沒有了瞄準點,火炮也就失去了方向轉動的基準,好在四炮還在火炮右后側選擇了一塊獨立石作為預備瞄準點。班長立即下達了轉用預備瞄準點的口令,一炮手迅速按照班長下達的方向瞄向預備瞄準點,瞄后打前,同樣完成了射擊任務!
圖注:迫擊炮圖裝填操作
結語
對于迫擊炮,很多人覺得它其貌不揚,尤其在新興制導武器大行其道的今天,似乎已經很“老土”了。然而,迫擊炮在戰場之上的驚艷表現讓它成為了世界上裝備最為廣泛的步兵隨伴武器,而且,隨著迫擊炮自身能力的不斷發展提高,這位“百年老將”肯定還會在未來戰爭中繼續大放異彩。(來源:兵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