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井岡山的旗幟
——探尋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武部聽黨指揮的精神密碼
光明網訊(記者 金赫 通訊員 郭冬明 陳美蓉)夏末秋初,湘贛之交。一支由井岡山市人武部組建的80余人的“井岡民兵”宣傳隊,正活躍在景區一隅。
一首首謳歌革命先烈的歌曲、一場場演繹革命故事的演出成為景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游客們不禁駐足欣賞、陶醉其中,黨的聲音就像當年“五百里井岡”一樣,播撒到神州大地、祖國內外。
井岡民兵宣誓
只有凈化靈魂,才能升華思想。人武部干部蘇波在日記中寫道:“作為一名黨員,我還需要不斷補信仰上的鈣,精神上的氧,像紅軍那樣高舉信念的旗幟跟黨走,扎根老區作貢獻。”
如何扛起井岡山的旗幟,是人武部一直以來最重要的課題。
薪火不息,代代相傳。人武部延續了幾十年不變的一個好傳統就是“紅色交接”。凡新調入的干部職工,讀的第一本書是《井岡山革命斗爭史》,上的第一堂課是瞻仰烈士陵園,唱的第一首歌是紅軍歌謠,吃的第一頓飯是紅米飯南瓜湯,走的第一條道是“挑糧小道”,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幫扶掛點村“認親”。
在人武部的新營院里,有一片“扎根林”,每當有新干部或職工調入,都要來這里栽種一棵桂花樹,唱上一曲人武部前輩們編寫的歌謠:“植棵樹呀,扎下根啦;學先輩,續傳統;小樹長呀,我也長啦,以部為家好好干啦!”
傳承還要堅守。人武部自籌資金對“八角門”毛澤東舊居、防務委員會等紅色遺址和景點的升級改造,完整保留歷史遺跡。
思想在實踐中不斷升華。人武部官兵經歷精神的洗禮,個個成了舉旗手。
曾潤洲心里一直住著貧困戶
在55歲的第一書記曾潤洲心里,住著的是貧困戶謝九英一家人的冷暖,是患有腰肌勞損的唐作輝的身體狀況,是駐地大山里幾十家貧困家庭的致富道路……
人武部劉宗成,連續4個年頭沒有回老家過團圓年了,直到母親離開了人世,
政治工作科長陳美蓉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與6歲的女兒一起生活不到3個月,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分管的組織建設、雙擁扶貧和新聞報道年年受到上級表彰。
曾繁中是人武部軍事科參謀,正營滿3年,隨著國防動員系統改革啟動,人武部現役編制減少,曾繁中個人進步受影響。但大量的工作壓下來,曾繁中總是二話不說。
“我是一名黨員,‘無責任退兵’的牌子不能砸在我手里。”征兵工作開展以來,從組織報名、體檢到復檢、政考、定兵,曾繁中全程參與、全程負責,沒有絲毫懈怠。
是什么力量讓曾繁中為什么能如此敬業?人武部官兵眾口一詞:因為他身在井岡山,因為我們人武部前面有“井岡山”三個字。
走得越遠,越需要明白當初為何出發。去年八一前夕,井岡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長、93歲的老八路陳學文,回到人武部“省親”時,發出由衷的感慨:在你們身上,我看到黨的好作風沒有丟,老紅軍的本色沒有變,你們不愧是新時期的紅軍傳人。
時代在變,傳統沒丟,井岡山的旗幟,在歷史的前進中正在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