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腦子一固定,就很危險。”習慣一定的范式,不丟棄套路,就可能走向死路。
年終軍事考核現場,硝煙味撲面而來,新戰法輪番上場。各部隊不設預案、摒棄套路,緊貼實戰、探尋新路,實戰化訓練成果頻現。
套路是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譬如,冷兵器時期有陣戰套路,熱兵器時期有線性對稱套路,機械化時代有合同戰術套路。這些套路,曾發揮過一定作用,有過一些輝煌。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所有的套路都是一種范式,如果用過去的套路來應對今天的戰場,就會被自己的對手知曉看透,失敗也就成了一種必然。誠如前蘇聯元帥伏龍芝所說:“任何戰術都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如果武器改進了,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那么軍事組織的形式,軍隊指揮的方法也會隨著改變。”
“腦子一固定,就很危險。”習慣一定的范式,不丟棄套路,就可能走向死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用以前屢試不爽的騎兵戰術對陣德軍坦克戰,很快就戰敗滅國;法國用吃過甜頭的防御戰應對德軍的閃電戰,斥巨資建造的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時任中國第九戰區司令的薛岳將軍,用贏得三次長沙保衛戰的“天爐戰法”對陣日軍大兵團機械化攻擊,導致第四次長沙保衛戰慘敗。
兵法講,戰勝不復,知變為大。探究人民軍隊的歷史,我軍之所以多打勝仗,就在于不拘泥于套路,打一仗變一種戰法。抗日戰爭時期的游擊戰,解放戰爭時期的分割包圍戰,抗美援朝時期的“零敲牛皮糖”戰法,無一不讓敵人摸不著頭腦。套路是最遠的路。如果拘于傳統經驗,因循守舊,刻舟求劍,必然要吞食失敗的苦果。
靈活是戰場的靈魂,知變是戰勝的關鍵。然而,個別單位多了所謂的嚴謹,少了應有的靈活。比如,不管訓練還是演習,基本上都要按照類似的套路,練的演的、指導的觀摩的,過分講究程序步驟。指揮員往往習慣于照著腳本“推演”,少有臨戰發揮的指揮藝術;戰斗員也僅僅局限于固有陳舊打法練動作,一招一式都不“走樣”……凡此種種,令人憂慮。
當前,我軍正在深入推進改革強軍。改革強軍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打破原來的作戰模式,摒棄以往的作戰套路,探尋新的戰法訓法,走出一條適應聯合作戰的新路子。面對改革,不敢創新,還是沉醉于過去的戰法訓法,固守機械化戰爭那一套,身陷于曾經贏得榮譽的經典戰例中,拿什么投身信息化戰場,靠什么戰勝早已改變作戰手段、作戰模式、作戰戰法的強大對手。只有多講求戰爭的創造性、靈活性,才能達到“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習主席反復強調:“我們千萬不要做蘇聯話劇《前線》中那個固步自封的戈爾洛夫。”戰場從不接受套路,也根本沒有套路可循。一流的軍隊主動變,二流的軍隊跟著變,三流的軍隊懼怕變。唯有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戰爭、超越自我,破除守舊觀念、守常思維、守成思想,在揚棄中大膽創新,在學習中善于知變,在實踐中不拘一格,探尋出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理、制勝之道,才能確保一旦有事,沖得上、頂得住、打得贏。
(作者單位:火箭軍某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