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就國產航母下水的情況,有軍事專家近日稱本周日海軍節當天并非航母下水最佳時期,或受“潮汐”等水文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對于航母這類大型船舶來說,必須要安全吃水和可用水深滿足一定標準,才可安全下水。據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軍事學者向海外網表示,影響國產航母這樣的大型艦下水的因素較多,要考慮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
該專家表示,遼寧艦前身“瓦良格”號航母總建造師謝列金曾回憶,“過于明確的航母下水時間是不科學的,特別是對一型航母的首艦而言更是如此。”當年,他向上級請示具體下水時間,只能粗略確定為1988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后來“瓦良格”號的下水時間改動過六次,即便到最后一刻,也因為天氣和保障設施到位等因素,從已確定好的11月23日突然改到11月25日。
同時,該專家認為,依照造船業的通行做法,航母下水前要準備好復雜的配套裝置,包括滑軌、墊木、支撐柱和斜拉線等,在保證航母正常下水的同時還不能讓它發生傾斜。當航母下水后,還要將其引領到一個碼頭,這時就需要先拆除束縛在它身上的各種裝具。他指出,“瓦良格”號在當年下水過程中,蘇聯建造師為了節省時間,打算讓工人在航母下水后,直接切割掉所有與其相連的下水裝置,屆時會有大量枕木、墊木浮出水面。為了不影響航母,需再派出一批潛水員將木頭迅速收集起來,捆好后吊上岸。可是臨近最后關頭,還是被最高領導人否決了,原因是過快地拆除下水裝置,一旦刮起強風,航母發生傾斜會非常危險。
專家談到,任何計算機理論設計以及船模水池試驗都無法完全測算出水面艦的重心區間,尤其輕載船舶下水后要進行后續的設備舾裝,因此必須在相對良好的水流和氣象條件下下水,然后在重心區間獲得準確測算的情況下進行舾裝作業,這都是工程部門必須深刻理解的課題。
當年“瓦良格”號下水前,航母上已安裝原計劃1.5萬個工業組件及單元中的1.45萬個,相當于全部建造工作的67.77%,下甲板和艙室內都已開始安裝家具,在接下來的系留試驗前只需安裝好電子設備,調試完各種系統和武器即可。為防止未建完的設備在航母上積壓,黑海造船廠盡可能在岸上車間內將其組裝完畢,然后直接吊裝到航母上。這使得“瓦良格”號下水后,在漂浮(系留停泊)狀態下進行繼續建造時,可主要依靠內部設施。
當然,航母自身條件也極為關鍵。專家指出,按照常規,像國產航母這樣的大型船舶產品,國際上習慣從傾斜式船臺下水,這很考驗航母自身的能力,因為艦身巨大的重量足以對艦底堅固性和地基壓力承受力形成巨大考驗。他提到,而“瓦良格”號下水時,專家指出,該航母使用了四條滑軌,同時設計一種通用型的無鉸鏈槽型裝置,它帶有一個下曲面滾碾,前部還焊接有一個隨轉尾座,底下還有厚重的襯板支撐,當船體滾動下水期間,節點處都鋪設襯墊。為減輕負荷,在確保船體平衡的吊繩經過之處也都設計了專門的滑軌。結果,航母的下水過程都非常順利,沒有發生異常事故。專家認為,從我國的船舶建造能力來看,也極有可能采取類似模式。(整理/付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