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一瞬間,上百架微型無人機從戰機上釋放出來,鋪天蓋地、席卷而來,撲向敵人。上百架無人機并不是一個個的個體,而是一個整體,就像蜂群一樣……這好似科幻大片里虛構的場景,其實是即將成為現實的無人機蜂群戰術。
日前,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宣布,已完成“小精靈”空中發射/回收無人機蜂群項目第1階段的研發工作。
“無人機蜂群的思想受自然界蜂群、蟻群、狼群等動物集群效應的啟發,目的是通過數量優勢對敵方目標形成非對稱突然襲擊,因此,以智能化無人控制技術為支撐的無人機蜂群在作戰中的應用日益受到重視。”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朱啟超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單個小型無人機的成本比目前的常規導彈要低得多,且小型無人機可以回收復用,這種分布式集群攻擊模式,既可以大幅降低作戰成本,同時可以減少大型作戰平臺及戰斗人員的傷亡,因而這類技術被美軍視為一種可以改變作戰游戲規則的‘顛覆性技術’。”
資料顯示,“小精靈”無人機蜂群項目,是美國國防部根據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而發展的一類低成本、智能化、小型化作戰系統。該項目設想從C-130運輸機或現有戰略轟炸機及戰斗機平臺發射具備快速組網和協同能力的無人機蜂群,利用無人機蜂群執行對敵偵察、監視、壓制和打擊等任務,任務結束后再在空中將無人機逐個回收到母機平臺。
“小精靈”項目第1階段的研發工作由美國復合材料工程公司、Dynetics公司、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聯合承擔。第1階段研發工作完成后,4家公司中僅有Dynetics公司和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被選中參與第2階段研發工作。
記者了解到,“小精靈”項目目前對于每架母機平臺按可發射小型無人機8至20架、30分鐘內可回收4至8架的指標進行技術演示驗證。這是考慮到實際情況下執行任務的無人機蜂群會有一定比例的戰損,不能全部回收。
實際上,無人機空中發射/回收和無人機蜂群,是兩種不同的技術。無人機空中發射/回收是指利用空中運載平臺將無人機發射出去及精準回收,主要包括軟捕捉技術(利用類似空中加油的軟管對無人機進行抓取)、硬捕捉技術(利用空中母機平臺伸出去的機械臂對無人機進行抓取)以及自動儲存技術(將抓取回來的無人機在飛機貨艙內進行自動放置和固定)。無人機蜂群是指將發射出去的無人機按照一定的通信、指揮與控制規則,對無人機集群進行操控。在作戰中,無人機蜂群技術承擔了關鍵的打擊功能。
“兵力的數量和質量同等重要,無人機蜂群就是試圖以數量優勢達成對敵干擾壓制和包圍攻擊的突然性,一方面可以大量消耗敵方防空火力,同時憑借低成本數量優勢對敵高價值目標實施飽和攻擊,攻擊得手后快速撤離戰場并被回收。”朱啟超表示。
無人機蜂群具有良好的作戰潛力,但它也有局限性。比如,由于單個小型無人機不可能尺寸太大,其滯空時間、攻擊范圍和打擊能力有限。同時,由于小型無人機飛行速度不可能太快,否則難以集群化控制,因而其空中機動能力不強。
“因此,我們應該客觀看待外軍無人機蜂群項目的發展,沒有必要過分渲染將其神化。當然,對于該項目所體現的前沿技術應給予高度重視,提前布局,并尋找應對之道。比如,利用電磁攻擊手段壓制或摧毀無人機集群的指揮中樞或核心控制節點,研制‘獵殺無人機’進行截殺和圍堵,利用彈射網實施抓捕,等等。”朱啟超說。(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