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狂奔的人往往是孤獨的。但終有一天,活著的人們將理解他們的理想。

  回家。

  幾乎在同一時刻,這個尋常卻又溫暖的字眼,兩次占據了人們的視線。

  18日13點50分,成都雙流機場。折翼長空的殲-10女飛行員余旭回家了!

  機場上,人們含淚打出黑底白字的巨大橫幅:崇州的好女兒,我們接你回家了。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今天,余旭將被安葬在故鄉的土地上,從此不再飛走。此刻,人們依然相信,她只是累了、倦了,閉上眼睛休息了。

  18日13時59分,內蒙古中部著陸點。失重33天的兩名中國航天員也回家了!

  億萬國人守在屏幕前,屏息靜候神舟11號飛船沖過大氣層、打開降落傘,在預定地點穩穩著陸。

  不久之后的某一天,我們或許能夠看到這樣的畫面:景海鵬和陳冬手捧鮮花推門而入,微笑著把家人擁入懷抱。

  一悲一喜,軍人的兩種回家方式,在這一天,同樣沖擊著我們的心靈。

  回家,這個人們司空見慣的幸福,在這一天,再一次撥動著我們的心弦。

  1

  我和一位飛行員家屬,有過一段關于回家的聊天——

  每天清晨,丈夫起床,輕手輕腳穿衣洗漱,悄悄關門離家而去,坐進機艙,推桿起飛。

  她醒著,卻假裝睡著,因為怕他看出她的擔心。

  軍嫂說,聽到飛機發動機一響,自己的心就一顫。

  每天傍晚,夕陽西下,發動機的轟鳴由遠而近,高飛的男人返航回家。她在廚房里準備著晚餐,關掉抽油煙機,小心翼翼地聽,心里默默地數:一架、兩架、三架……

  生怕,少了某一架。

  日復一日,軍嫂過了幾十年這樣的日子。后來,飛行員轉業,地方航空公司向他拋來橄欖枝,待遇不菲。

  軍嫂執拗地攔著男人:別飛了,我們回家。

  男人聽了軍嫂的話,結束了自己的飛行生涯。在老家,他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手中拎著順路買回的蔬菜。

  軍嫂說,這回,算是踏實了。


  2

  我沒有追問這位飛行員朋友的空中遇險經歷。聽完軍嫂的講述,我知道,我沒必要再問下去。

  空軍有1700多位烈士,其中很大一部分犧牲在沒有硝煙的和平年代。毛主席說:“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每一個飛行員在第一次走上戰鷹前,其實早就已經懂得:要飛行,就會有犧牲。

  一個“老飛”曾說,幾乎每座空軍機場旁,都會豎著幾個大字:升空就是戰斗。而在摯親的人眼里,這幾個大字是另一層含義:升空,也許就是分離。

  “有的飛行員退役后,寧愿過豆漿油條的日子,也不去飛航班,就是希望能朝九晚五的回家。”

  沉浸在尋常生活中,我的那個空軍朋友總是說:“你可能還沒體會到,回家的感覺,真好!”

  其實,怎么能體會不到呢?對許許多多軍人而言,家是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我們還能從記憶的片段里尋找到家對于余旭的意義。

  2010年,16位女飛登上春晚。正式演出前,她有些羞澀地問導演,站到最后,在電視里會不會看不到?我想讓媽媽看到。

  導演特意和攝像囑咐,拍一拍后面的女孩兒。春晚之后,余旭告訴導演,媽媽看到我了,好開心啊。

  大學期間,余旭告訴外婆,飛行訓練特別辛苦,有的女孩撐不下去,晚上會偷偷哭。

  大學畢業那天,余旭給外婆打了電話,說自己終于堅持了下來。第一次,余旭在電話里哭了。

  景海鵬從來不對妻子張蘋講訓練有多苦。有一次,張蘋看到楊利偉坐離心機訓練時拍的照片,整個面孔變形拉長,感覺很恐怖。

  景海鵬回家,她問:“這么辛苦難受啊?”他尷尬地說沒什么啊,一笑帶過。

  景海鵬第一次飛天前,妻子三天三夜沒合眼。

  今年6月,維和戰士申亮亮犧牲在馬里。他的微信朋友圈曝光后,那句“別跟咱媽說”像一枚重磅催淚彈,讓許多人的淚水決堤。

  余旭犧牲后,余旭的爸媽執意住在她住過的宿舍,懷抱著她的玩偶,仿佛她從未離開。媒體的報道讓我們認識了兩位痛并堅強著的老人。

  穿過這身軍裝的人恐怕最能懂得,最美好的愿望,莫過于一家團圓了!

  只是,有的人,只能用另一種方式回家。


  3

  那年,一個叫李劍英的飛行員遭遇飛機故障,在即將觸地的16秒內,為了不讓飛機墜入村莊,他三次放棄跳傘,最終迫降失敗犧牲。

  出事當天中午,李劍英的妻子李月平怎么也睡不實,心煩意亂,朦朦朧朧中,幾次感覺丈夫就坐在她身邊的沙發上,眼一睜,人就不見了。

  后來,師里來人敲門,說李劍英飛行中出了點事……她一聽就明白了。

  上圖:左三為邱光華

  汶川地震時,直升機飛行員邱光華與父母失聯5天,后來才得知父母住在臨時搭起來的窩棚里。他在空中飛來飛去,轉運傷員和物資。最近的一次,飛機的降落點離家只有800米,但他還是沒有擠時間回去。

  或許,他是想等災情沒那么重了再去吧。然而幾天之后,他和機組撞上了隱藏在大霧中的高山,壯烈犧牲。

  在我有限的采訪經歷中,曾遇到過一位老大哥,他最難忘也最難受的一次任務,是去接犧牲戰友的家人來部隊。盡管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但每當回憶起那時的情景,他依然苦澀地說:“別人都是去送喜報,我們卻是去送噩耗!”

  余旭發生事故的消息開始在網上擴散后,部隊一直到當天夜里才公布了余旭犧牲的消息。

  在這漫長的一天中,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小細節:余旭出事后,部隊立即通知了她的家人。因為害怕噩耗太突然,老人受不了打擊,部隊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余旭受傷了,請盡快趕來。

  在遲遲不公布余旭犧牲消息的背后,我們可以想象,余旭的戰友編了多少謊言來慢慢鋪墊,好讓她的父母有時間緩沖,以便能接受這個不幸的事實。

  有時候,我們不過是希望噩耗來的慢一點、慢一點、再慢一點,好讓我們的心可以柔軟地觸底。

  余旭犧牲后,我的一位領導悲痛地回憶起當年采訪烈士劉曉松家人的細節。

  那年,海軍工程大學學員劉曉松因為救人犧牲后,學院通知他的老父親時,也撒了一個謊:曉松受傷了,你趕緊來一趟。

  老人心急如焚地往學校趕。那時,沒有網絡,也沒有今天這么發達的資訊。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在火車站候車時,竟然從地上撿起了一張當地的報紙,打開一看,上面的標題赫然寫著:461次列車于衡陽出軌,海工大學員劉曉松為救人壯烈犧牲!

  老人眼前一黑,手腳冰涼!

  后來,無論學校領導怎樣拐彎抹角地和他拉家常,老人都一聲不吭。最后,他長嘆一聲,說:“別講了,我都知道了!”然后用簌簌發抖的手,掏出那張報紙放在了桌上!

  在場的學校戰友,再也抑制不住悲痛,失聲痛哭。

  真的,有英雄的父母,才有英雄的兒女。

  今年夏天,抗洪戰士劉景泰被卷入滔滔濁浪,生死不明,戰友和群眾沿河日夜搜尋。景泰失聯的第七天,堅強的景泰媽媽不愿再看年輕的戰士們勞累,強忍著悲痛對大家說:別找了,去燒“頭七”吧!

  上圖:劉景泰的媽媽

  景泰失聯近60天后,他的遺體終于找到了,卻早已無法辨認。

  還有維和烈士楊樹朋的妻子。那張流傳很廣的微信截圖,如今看來依然讓人感到震撼。

  輕描淡寫的背后,是大寫的堅強。

  而堅強的背后,又怎能叫人不悲傷?


  4

  這是一張普通的生日照片。燭光下,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嘴角帶笑,合手、閉目、低頭,在心里默默許下愿望。

  當我含淚把這張照片發到朋友圈時,有朋友好奇地問我:“這是誰啊?”

  是的,直到余旭犧牲,仍有很多人無法把這張照片和一位熱血的女軍人聯系到一起。

  這幾天,我的朋友圈里還有一個朋友,不時曬幾張旅行中拍下的照片。

  我直言不諱地給他留言:拍得不咋樣,失焦了。他說:好久沒出來走走。

  走在人群中,你不會留意他。他不高、不壯,也不帥,皮膚黝黑,毫不起眼。

  但如果我告訴你,他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之一,你或許會回頭多看他幾眼。

  “風平浪靜的日子,你不會認識我,我的綠軍裝是最普通的顏色……”是的,坐進“飛鯊”,他很酷;但換上便裝,他其實很普通。

  有時候,看著他和他的戰友,我會忍不住去想:軍人到底是什么,不也可能是我們身邊某個正拿著手機自拍的路人嗎?

  盡管他們承受著千磨萬礪,可也是千萬人潮中的普通一個!他們,可能是你的朋友、親人、哥哥、弟弟……是那個曾和你一樣,有過懦弱、倔強,也曾不諳世事、對青春感到迷茫的年輕人……

  只不過,在生命中的某一天,他們懂得了一個道理:有一些美好,需要有人去守護。戰士的身后是國與家。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祖國,誰來保衛家?

  一夜之間,他們突然長大。從此,戎馬一生,承受孤單。

  余旭犧牲前,我和幾個朋友曾在群里爭論過“軍人的情懷”。在這個柴米油鹽房價物價看似比情懷更貴的年代,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奔波久了,我們不知不覺間便心為物役,甚至不大相信別人身上仍然能留著某種情懷。

  直到,那場爭論幾天之后,余旭倏然間的犧牲刺痛著我們。

  她是僅有的4名能駕駛第三代殲擊機的中國女飛,她是一心想上太空的軍中花木蘭,她每天訓練所承受的巨大過載和風險,不是我們這些站在地上的人敲打著鍵盤可以揣度的。

  如果,沒有理想和情懷,她或許早就無法堅持到這一步……

  而她,只是遺憾地不能再飛下一程了……


  5

  那一年的南海,王偉墜機失聯后,億萬中國人有了同一個心愿:找到英雄,帶他回家!

  茫茫大海上,中國投入了空前的搜救力量,不知把那片海域“翻耕”了多少個來回!

  當時正值漁汛,許許多多的漁民卻放下漁網,駕船趕往出事海域。一位漁民說:平時出海滿腦子都是魚,現在滿腦子都是人,魚兒從船邊游走也看不見。

  有的漁民剛打到滿滿一船魚,來不及返回就投入搜救,船上的魚臭了,漁民卻說:只要能救人,損失再大也不怕。

  那一年,書報攤上最暢銷的是國防軍事類報刊雜志;那一年,無數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參加空軍招飛,或者在高考志愿里填報了軍校。

  十多年過去了,有些場景卻似曾相識。

  余旭跳傘后,一位叫趙德旺的老鄉找到了她的遺體,小心翼翼用白布單蒙上。部隊和警察趕到之前,他一直守著她。接受采訪時,他抹著淚說:“我怕驚著這孩子。”

  在屋子里,他為這個素昧平生的女軍人燒了紙錢。“我尋思,天這么冷,可不能再讓她凍著了。”趙德旺說著話,眼淚汪汪。

  在村外的農田里,村民們自發地參與搜尋余旭的遺物,村里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搜到了,找到東西后,就很小心地包好,交給部隊。這是鄉親們的樸素心愿:“可不能讓這孩子受委屈了。”

  從天津到崇州,自發為余旭送行的人很多很多。余旭的骨灰還沒回到崇州,當地的群眾就已絡繹不絕地來到祭奠點,菊花早早擺滿了一地。

  英雄不孤!

  一位記者動情地寫道:從樸實的村民眼中,從社交媒體密集的轉帖中,我感受到一股久違的力量。為余旭刷屏,不僅僅是人性光輝的釋放,也不僅僅因為她是殲擊機女飛行員。從舉國刷屏中,你分明可以讀到人們向往崇高、欽佩勇敢、珍愛美好的情懷。這,正是當下我們最該珍視的情懷。

  是的,這不也是空軍英雄墻上那1700多個名字,用生命在保護的情懷嗎?

  6

  汶川地震那年,當時還缺少足夠直升機的解放軍,不得不從全國各地千方百計抽調直升機支援災區。

  直升機有了,有經驗的“老飛”數量卻有限。災區地形氣候復雜,機組通常是以老帶新的方式飛行。

  那年,邱光華機組飛走之后,再也沒有回來。搜尋的隊伍漫山遍野找了幾天,終于找到了飛機的殘骸。

  得知機組失事的消息后,一個年過半百的大校蹲在食堂門口,哭得泣不成聲。一位“老飛”很沉重地問自己的徒弟: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老飛”都沒了,你們還能繼續飛嗎?

  徒弟的心揪了一下,攥著拳頭說:飛!

  多年之后,曾經年輕的徒弟成為了“老飛”,一次次駕機穿過邱光華機組犧牲的崇山霧巒。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建立起強大的直升機力量。

  犧牲總是接踵而至,“老飛”的問題,其實也拷問著每一代中國軍人。

  當年,劉曉松考進軍校,離家前一天,姑姑不無擔心地說:“到部隊,可能要打仗。”劉曉松噌地站起來:“打仗我不怕,活著要有價值,死要死得轟轟烈烈!”姑姑很不高興地埋怨他:“什么死呀死的,出門不許講這樣的話!”

  誰知,后來竟一語成讖。

  “神七”飛天回來,一個香港小學生問景海鵬:叔叔,您不怕死嗎?

  他說:叔叔跟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也不是什么“鋼鐵俠”,一樣怕死。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置換,比如我們從事航天員這個職業。

  去年9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前夕,有記者曾問余旭,對犧牲怎么看?

  余旭很坦然地笑答:“我想是時刻準備吧。尤其是我們這個職業……總不能因為有犧牲就畏懼不前吧。我是時刻準備——各種準備。”

  有時候,我們覺得不幸突如其來。但其實,哪個軍人心里沒有或多或少的準備過?

  苦難不會讓勇者畏懼,只會使之堅強。

  “擦干淚水,繼續前行。”楊樹朋、李磊犧牲后,中國維和步兵營掛出了一條橫幅。今天,在這個余旭安葬在家鄉的日子,我想把這句話講給余旭的戰友聽。

  “擦干淚水,繼續飛翔!”這一天的黎明,當太陽照常升起,東西南北,四面八方,年輕的飛行員再一次坐進座艙,沖向云霄。余旭未能繼續的飛行夢,戰友們將替她完成。

  金孔雀,請和我們繼續前行!

這一天,“金孔雀”安葬故鄉崇州,中國空軍戰機繼續升空

圖文簡介

余旭犧牲后,我的一位領導悲痛地回憶起當年采訪烈士劉曉松家人的細節。那年,海軍工程大學學員劉曉松因為救人犧牲后,學院通知他的老父親時,也撒了一個謊:曉松受傷了,你趕緊來一趟。”  是的,直到余旭犧牲,仍有很多人無法把這張照片和一位熱血的女軍人聯系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