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

  5月27日,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院士,平靜地走完了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斗的一生。他這一生,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而“隱身”戈壁荒原、深山峽谷,以身許國,俯仰無愧。從出國求學、揚名海外到毅然回國、科技報國,從青年科技棟梁到鑄造核盾的支柱,他是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傳統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

資料圖片

  科技創新 為國為民

  20世紀50年代,面對超級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發展中國核事業”的戰略決策。1960年6月,37歲的陳能寬由中央選調到二機部北京九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擔任爆轟物理研究室主任。當時,我國急需通過爆轟物理實驗,對原子彈理論方案加以驗證。

  陳能寬感到既光榮又有些底氣不足,因為他“原是學物理冶金和金屬物理的,對搞原子彈所需要的核物理知識,以及有關炸藥、爆轟方面的知識,都是外行”。

  與同時代的眾多科學家一樣,陳能寬對“落后就要挨打”有著切身感受,愛國之心、強國之志深深地融入了他對科學的追求之中。他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正如他談到前輩時說的,“他們大多是從事基礎研究的,很有造詣,世界知名。如果完全從個人興趣選擇出發,研制武器的吸引力就不一定處于首位。但是,他們毅然決然地以身許國,把國家安全利益視為最高價值標準。”這也正是陳能寬本人的真實寫照。

  陳能寬帶領團隊從“零”做起,僅用兩年時間就手工造出上千枚炸藥部件,做了上千次試驗,初步建立起核武器爆轟物理理論和試驗體系,完成了相關設計和測量研究工作,并帶動了炸藥以及光、電測試的技術攻關。

  之后,在陳能寬和王淦昌等人的組織領導下,大型爆轟試驗節節突破,為原子彈、氫彈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礎。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隨后,空投核航彈和導彈核武器先后試驗成功,原子彈實現武器化,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在我國核武器加緊攻關的時候,超級大國為保持核優勢,以其達到的技術水平設置門檻和限制,于1963年簽署了“禁止大氣層核試驗條約”,妄圖把中國核武器扼殺在搖籃里。如何盡快掌握地下核試驗測試技術,成為擺在攻關人員面前的新挑戰。

  陳能寬和朱光亞、王淦昌一起提早籌謀,并親自參與大部分核試驗的方案制定和組織領導,帶領團隊攻克了面臨的測試技術難題,使試驗方式實現了從空爆、地爆向地下平洞和豎井試驗的轉變,試驗的效費比也大大提高。

  之后,又成功完成了從全當量到減當量的試驗,打破了“限當量核試驗條約”的限制,再一次粉碎了超級大國的圖謀。

  對于中國核武器人而言,“爭氣彈”的成功只是輝煌的起步。此后數十年間,以陳能寬為代表的科學家們轉戰草原、戈壁、大漠、深山,默默無聞、艱苦卓絕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道路。

  1996年全面禁核試驗以后,核武器及其科學技術發展進入到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由于布置、掌握了先進的科學實驗方法,我們具備了在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進行較量的基礎。

  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

  作為實驗物理學家和“大科學工程”的領導者,陳能寬和老一輩科學家在科研攻關中積淀的成功經驗和形成的科學方法,正是我們發展至今一脈相承的精髓所在,也是當今科技創新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發展的法寶和利器。

  為開創核武器爆轟物理學的新領域,陳能寬從掌握基本規律入手,先是自學相關基礎知識,打好理論基礎;再從改造簡陋試驗場開始,用土辦法手工熬煮、攪拌、澆鑄炸藥,為趕進度冒著硝煙一個接著一個試驗,再就地用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算盤處理試驗數據,通過理論模擬與上千次試驗的相互印證,逐步抓住了爆轟物理研究的“牛鼻子”。

  同時,陳能寬從有利于工程化角度提出設計思路,經過反復的計算推敲、試驗驗證、設計修正和論證,終于在最短規劃期內研制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的關鍵部件。

  為了創造一種更安全、省錢的替代核爆的試驗方法,陳能寬和幾位專家帶領攻關隊伍,利用相關理論成果,從探索、失敗到再探索,歷經十余載的艱難跋涉,終于攻克技術難題,摸索出用系列冷試驗來獲取數據的科學實驗方法。

  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陳能寬深深地感到,創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必須要做。他從原子彈的成功總結出,創新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原子彈的研制技術高度保密,所以掌握技術訣竅,必須靠自力更生”,“我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步一個腳印,對國外走過的路,力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敢于攻關探險,能夠少走彎路。我們注意在基礎預研、單項技術和產品上下功夫,所以能夠做出自己的發明創造來,而所花的人力、物力比國外卻少得很多”。

  當前,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國家的優先戰略,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我們要像陳能寬等老一輩科學家一樣,不怕苦、不畏難,不等不靠,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勇于挑戰科技難關;以扎實的理論研究為基礎,以試(實)驗驗證為手段,以工程成果為目標,三方面緊密結合,形成基礎研究、工程研制和相關科學技術發展的良性循環。

  民主學術 協同攻關

  在攻關階段,陳能寬經常把要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布置給科研人員,分頭調研形成設想方案,然后召開全體人員學術討論會,對每個方案展開集體討論,不管地位、學問、資歷,人人暢所欲言、平等交流,集思廣益,形成大家認可的方案。他更多的是認真傾聽,從不輕易發表意見,只有在總結歸納時,才提出清晰的通盤考慮和獨到見解。

  在陳能寬和一些老科學家的倡導和垂范下,這種工作方式一直延續下去,被總結為科研“三步曲”:第一步慎重確定目標,開展前期探索,形成設想方案;第二步科學分析論證,選準方案和技術途徑;第三步組織集體攻關,要有計劃、有要求、有目標,最終解決技術難題,并進行系統總結。

  在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首任科技委主任后,陳能寬更是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傳統的學術民主、協同攻關的作風,培養科研隊伍的集體精神和奉獻精神,致力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在出任“863”計劃首任首席科學家時,陳能寬延續“兩彈”研制的經驗和作風,組織全國各單位參加攻關,群策群力明確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和技術路線,統籌各方分階段循序漸進;同時特別重視發揚民主,倡導解放思想、百家爭鳴,建立“紅隊”“藍隊”對弈,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和設想,不僅尊重每一位專家組成員的意見,而且注意吸納組外專家的意見。

  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時,全國先后有26個部委、20個省市自治區的900多家單位參加攻關會戰。陳能寬曾總結道,“我們的科研組織沒有‘內耗’,攻關人員有獻身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我們的理論、實驗、設計和生產四個部門的結合是成功的,有效地體現了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和任務的結合”。所以,“為了很快地搞好尖端科研與大型經濟建設,必須提倡集體主義精神。”

  在陳能寬看來,“萬般科技皆高新,四海潮流唯人才”,既要抓科研也要培育人才。他重視給年輕科研人員搭建平臺,為他們指出增進修養和努力的方向,引導他們養成良好學習方法,鼓勵他們從應用研究中提煉出基礎問題深入研究,支持他們進行新方向、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探索。還常常叮囑他們,要與同事搞好團結協作,倡導技術民主,協同創新。

  在陳能寬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下,一批批核武器科技人才歷練成長起來,為我國核武器科技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積蓄起強大的發展后勁。

  當前,我們面臨的科學技術問題更加艱深,對戰略科技支撐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深刻緬懷陳能寬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同時,我們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經驗和精神作風,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作者劉倉理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采訪,本文載于《光明日報》8月18日光明人物版,科普中國編輯報道)

陳能寬院士的創新啟示

圖文簡介

陳能寬和老一輩科學家在科研攻關中積淀的成功經驗和形成的科學方法,正是我們發展至今一脈相承的精髓所在,也是當今科技創新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發展的法寶和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