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官兵第一次使用軍用智能手機APP。孫紅川攝
新聞背景
伴隨2015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在基層實施,智能手機取得軍營“入場券”。而在地方,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各項關鍵信息的“智慧城市”建設方興未艾。怎樣把握這一機遇?第13集團軍某旅在聯合地方共同開發軍版App、打造數字營區、實施“云戰略”的過程中,尋找到軍民深度融合的3把尺子。
軍版App的啟示
眼光決定成敗
尺子1:一步到位不現實,起點要高須落實
“即將經過回族群眾聚居區,大家注意,不能用民族禁忌食物開玩笑,不能向河中扔垃圾……”初秋時節,第13集團軍某旅組織部隊千里摩托化機動,從野外駐訓地回撤。停車休息間歇,官兵通過“突擊鐵拳”手機App實時查詢沿途少數民族風俗禁忌和行車注意事項。
駕駛員呂濤介紹,這已經是升級版的手機APP。去年智能手機剛放開使用,該旅曾打算自行組織力量研發一款適合部隊官兵使用的“軍字頭”手機APP,遇到一些難題。
“民用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為何不能為軍隊服務?”他們與駐地一家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借鑒“定點調研、分步測試、問題反饋、全時維護、定期更新”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經過近3個月集智攻關,“突擊鐵拳”APP1.0版本應運而生。
今年4月,集理論學習、隨機教育、擴展閱讀等功能于一體的升級版“突擊鐵拳”APP在全旅推廣。很快,官兵依托APP成立120多個學習小組。回顧這一過程,旅政委羅旭東有一種體會:眼光決定成敗,軍民融合領域廣闊、空間很大,實踐中一步到位不太現實,起點要高務必落實。
數字營區的呼喚
胸懷決定格局
尺子2:不拒絕幸福感,不忘記提升戰斗力
“看到世界首顆量子科技衛星發射成功,我對科技創新與強軍興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該旅野外駐訓場,剛剛執行完一項緊急任務回到駐地的下士陳科賢,立馬打開4K電視機,回放錯過觀看的量子衛星發射實況。旅政治部主任張高林介紹,著眼野外駐訓期間部隊長時間處在動態分散狀態的特點,引進帶節目回放功能的4K數字電視,極大地滿足了官兵文化生活和娛樂需求。
軍人的幸福感有兩種:一種是保家衛國、盡職盡責的職業幸福感,另一種是與常人一樣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生活幸福感。體驗“智慧城市”的便利,旅黨委一班人有個共識:兩種幸福感,軍人都不拒絕;但軍隊畢竟是一個特殊的武裝集團、軍人畢竟是一種特殊職業,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更不能忘記提升戰斗力。
今年演訓,該旅與兩家地方民企合作改造研發出18種軍用新技術:信息發布系統,縮短了應急反應時間;“燈光信號指示器”,提高了輪式梯隊夜間行軍安全系數。副旅長黃小剛說,他們還向地方技術專家請教,革新戰地野炊、衛生救護、裝備搶修等6類百余件器材,提高了部隊保障能力。
“云戰略”的招手
人才決定發展
尺子3:要掌控未來,就要對未來有預見
今年5月,這個旅與兄弟單位在大漠古戰場展開指揮對抗。紅藍雙方戰力比為1∶4,擔任紅方的該旅指揮員,依托大量戰場數據實施精確指揮,反敗為勝。參演兄弟部隊對此刮目相看。
“數據采集功不可沒!”旅領導介紹,今年以來,該旅充分借助地方建設“智慧城市”的機遇,探索軍民融合培養人才的渠道,相繼邀請17名地方專家共同探討“大數據”在作戰指揮中的運用,抓緊培養一批信息化素養突出的軍隊專業人才,在戰備、訓練、工作、生活上及時回應“云戰略”的招手。
要掌控未來,就要對未來有預見。該旅初嘗軍民深度融合成果的甜頭后,又對軍營圖書館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自動化站與地方技術力量合作,經過兩個多月反復試驗,建成綜合集成“云”圖書館,擴大了官兵閱讀量,縮短了成才路徑。借助這一經驗和基礎,該旅聯合地方開設“名師講堂”,建立教育協作機制,以軍地人才“無縫對接”,助推軍民深度融合開花結果。(彭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