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戰機呼喚新一代飛行人才——“軍事飛行訓練國際交流會議·2016”側記
新華社珠海10月31日電(記者張汨汨)記者10月31日在“軍事飛行訓練國際交流會議·2016”上了解到,中國空軍正致力于展開一系列改革創新實踐,培養能夠駕馭高新武器裝備的新型軍事飛行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在軍事航空領域的廣泛運用,空軍的武器裝備、作戰樣式、指揮方式和戰場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必然推動飛行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與發展。”會上,空軍參謀部訓練局局長劉鏑的發言引起了在場多國空軍代表的深度共鳴。
在發言中,劉鏑突出強調了“信息素養”作為飛行員的基本素質和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新一代戰機已經突破了傳統飛機的概念,它是一部集信息交匯、信息傳輸、信息處理的智能化平臺,一定要由信息化的頭腦來駕馭。”會后,劉鏑向新華社記者這樣解釋。
作為整個作戰體系中強大的信息節點,新一代戰機要求飛行員不但是單架飛機的駕馭者,還要是一名具備全局掌控能力、處置決策能力的指揮員與戰術家。“這就要求我們要把飛行能力培養與指揮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努力培養‘指技復合’的優秀飛行人才。”劉鏑說。
而這樣一種戰略思維與專業能力的獲取,決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新的武器裝備不可能在哪一個階段或時段一次性‘學完’,更何況裝備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劉鏑說,這些都要求飛行員在完成院校教育的基礎上,保持終身學習。
在這種“信息主導、指技復合、持續發展”的培養理念之下,空軍近年來已進行了一系列飛行員培養模式改革,新的“三級五階段”培養體制建立起來,飛行員成長周期由7年縮短至5年,訓練效益大幅提高。
一條“院校教育——部隊實踐——職業教育”銜接完善的人才培養鏈路也逐步確立。空軍指揮學院院長俞慶江認為,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工程,必須著眼全鏈路,系統規劃、逐級遞升。“而這也是世界軍事強國的普遍做法。空軍指揮學院作為這一鏈路中的關鍵環節,正在努力打造一個更新快、覆蓋全、對接緊的人才培養模塊體系。”他說。
一系列變革中,“貼近實戰”的思想始終擺在首位。空軍近年來開展的“金頭盔”“金飛鏢”“紅劍”“藍盾”等實戰化演習演練,不僅激發了作戰部隊飛行人員的“本領恐慌”,也強化了院校“訓為戰”的思想觀念。殲-7、殲教-9、轟-6、運-8等作戰飛機進入院校教學,畢業學員到部隊后經過短期的作戰適應性訓練,就可擔負作戰值班。
“基礎訓練科目中也增加了戰術訓練內容。”空軍航空大學副校長劉春生說,“以往的飛行教學很少涉及戰術訓練,而現在,我們在初教機階段就已植入戰術元素。”
劉春生認為,新一代武器裝備帶來了新的作戰樣式和作戰節奏,全縱深、全天候作戰需要有更強的飛行耐力和適應力;硬打擊和軟殺傷并存,使得飛行員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空前增加,需要有更強的心理承受力。這種“專業能力”是一個體系化的能力結構,需要科學設定、系統規劃。
“這也要求中國空軍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包容的胸懷,借鑒世界各國空軍同行的先進理念和經驗,積極擴大交流,持續推進變革。”劉鏑說。
軍事飛行訓練國際交流會迄今已舉辦四屆,前三屆的主題為“人才、變革、發展”,而本屆的主題則更變為“人才、創新、協作、發展”。(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