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武

  制作:光明網科普事業(yè)部

  出品:科普中國

  近日,有消息稱國產殲-15艦載戰(zhàn)斗機在我國第一個航空母艦電磁彈射器試驗機上完成了彈射起飛。這一消息一經公開即被各大媒體報道,數名軍事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大甲板航母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步,其意義不亞于一種新型艦載機首飛。并普遍表示,電磁彈射技術是目前包括美軍在內的大國海軍持續(xù)關注和研究的先進航母艦載機彈射技術。中方一定會持續(xù)關注并研究相關技術。

  同時,對于電磁彈射這個話題,經久以來均有這樣的聲音——電磁彈射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而必須要核動力航母才可以負載。那究竟電磁彈射自身的特點是否要巨大的能量來支持呢?電磁彈射的完成,是否意味著國產核動力航母呼之欲出?核動力航母對電磁彈射技術而言究竟是“必不可少”還是“錦上添花”?

電磁彈射可以為殲-15帶來巨大的起飛動能,可提升戰(zhàn)機的戰(zhàn)備效率和制空時間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右二)和電磁彈射專家馬偉明(右一)

  電磁彈射技術其實由來已久,未能逐步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能耗太高。早在1945年,美國海軍就和西屋公司在夏威夷機場上一起建造了一臺電磁彈射器,它可以在178米的距離上把4噸重的飛機加速到180千米/小時。但這個能力較之當時主流的液壓彈射器還有很大的距離,并且制造時需要消耗大量的銅,使用時也需要非常強大的電能供應,因此這臺彈射器盡管非常可靠和耐用,但并沒有獲得什么發(fā)展。而隨著材料科技和動力科技的進步,電磁彈射的諸多優(yōu)勢,便一一顯現出來。

  首先,電磁彈射可以實現加速均勻且力量可控。以美軍現役的蒸汽彈射器為例,它發(fā)射是最大推力在可以達到6g,而整個行程的平均加速度卻僅有2g多一點。換句話說,被彈射的戰(zhàn)斗攻擊機飛行員會明顯感覺到彈射器在后段往往沒有飛機自身的發(fā)動機加速得快。那是因為隨著速度和氣缸容積的增加,過熱蒸汽的膨脹絕大多數能量用于蒸汽本身的加速和推動上了,而體積增加后氣體膨脹所需蒸汽的比例成立方關系增加。目前的蒸汽彈射器廠度和氣缸容積幾乎達到極限,到彈射沖程的末端,蒸汽基本上只能加速活塞,對飛機的幫助不大。反觀電磁彈射,彈射器的推力啟動段沒有蒸汽那種突發(fā)爆炸性的沖擊,峰值過載從6g可以降低到3g,這不僅對飛機結構和壽命有著巨大的好處,對飛行員的身體承受能力也是一個不錯的改善。

除美海軍外,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研究過電磁彈射技術,圖為電磁軌道。

  其次,電磁彈射在當下對能量的要求已經遠遠小于其設計之初。從原理上看,每一次電磁彈射持續(xù)時間大約不到3秒,但峰值功率高達上百兆瓦,這就需要一個儲能設備將航母電站輸出的電能儲存起來,并一瞬間釋放。也就是說,能量高低不重要,但是儲能后的瞬間釋放非常重要。而這些,是常規(guī)動力航母都可以做到的。儲能技術的難點就是需要找到能量密度很高的儲能方式,否則儲能裝置本身體積重量超標就不能滿足上艦使用的要求。電磁彈射需要精確控制彈射末速度和彈射過程中加速度,彈射控制技術的難點在于對直線電機的實時反饋控制,以及對各種信息的組網、交互與處理。從這個角度看,是否是核動力航母,對電磁彈射器來說并非“必不可少”,而是“錦上添花”。

  隨著時代的進步,電磁技術已經日臻成熟。甚至,每個普通百姓均體驗過電磁技術——比如直線電機技術在物流傳輸、直線電梯、電磁的傳聲器材、車床加工等領域都有涉及,大功率直線電機在磁懸浮列車等軌道交通領域更是得到廣泛應用。雖然電磁彈射最近才被美軍搬上航母,但實際上研制電磁彈射的關鍵技術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技術。早在1996年,中國就已發(fā)布口徑90毫米的4磁體級的樣炮原型機,可以達到電能轉換50%以上,瞬間能源有成熟的20兆焦和100兆焦輸出級別的器件。同時,我國是稀土永磁體生產大國,在電磁彈射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是科研人員日積月累的研究成果。

  相信在未來的國產航母上,不論是常規(guī)動力航母還是核動力航母,高效、高能、高可靠度的電磁彈射一旦應用,將會大幅增加艦載機的備戰(zhàn)和制空時間,捍衛(wèi)祖國領海領空。

探秘航母電磁彈射:核動力是“必不可少”還是“錦上添花”

圖文簡介

電磁彈射自身的特點是否要巨大的能量來支持呢?電磁彈射的完成,是否意味著國產核動力航母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