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說:“領導者是否無私,往往決定了組織的死活、企業的盛衰乃至國家的興亡。”對一支軍隊來說,要擔負起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要面對戰爭血與火的嚴格檢驗,尤須指揮員具備公而忘私、精忠報國的品質。
無私才能胸懷全局,膽識俱全。“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三國時,劉備平定益州后,想把成都附近的土地和豪宅賞賜給有功將領,趙云以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勸誡劉備,建議將這些田宅歸還原主,休養生息,贏得民心。后來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劉備不顧孫劉聯盟的戰略利益,欲興師為關羽報仇,連諸葛亮的勸阻也不聽。趙云依然對劉備直抒胸臆:曹魏是國賊,孫吳是私仇,放棄主要敵人,先跟孫吳交兵,是后公先私,而且正好會給曹魏擴張提供良機!趙云的進諫,出于公心,情真意切,鞭辟入里。劉備一意孤行,犯下無法挽回的戰略錯誤,乃至臨終時追悔莫及。趙云之所以成為有膽有識的一代名將,與其無私的品格是分不開的。指揮員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尤其在具有決定意義的時空環境中、在戰略問題的決策上,一著不慎就可能導致滿盤皆輸,所以必須摒棄私心雜念,忘我地進入“角色”,才能辨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積極穩妥地履行使命。
無私才能率先垂范,上下同欲。決定戰場勝負的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重中之重,特別是“人和”的優勢,需要指揮員用人格力量去營造,用自身無私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去贏得。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的干部沖鋒在前,喊的是“同志們,跟我上。”國民黨的軍官督戰在后,叫的是“弟兄們,給我上。”長征翻越雪山,沒有留下姓氏的軍需處長千方百計保障部隊,自己卻僅剩單衣凍餓而死,留下一座不朽豐碑,激勵紅軍將士勇敢向前。正是無數指揮員的披肝瀝膽、身先士卒,從而激發出部隊上下彌補物質條件薄弱、壓倒一切敵人的精神力量。
無私才能凜然無畏,敢于擔當。沒有原則,沒有規矩,就無法統一意志,合力破敵;墨守成規,不知權變,甚至削足適履,也必將貽誤戰機。指揮員當然要有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素質和覺悟,但當機立斷的智慧和勇氣同樣不可或缺。古今中外,真正優秀的指揮員,既有審時度勢、趨利避害的機敏睿智,更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勇氣擔當,必要時甚至敢于在上級總的意圖下,從實際出發,自主決斷打勝仗。袁崇煥力排眾議,堅守孤城寧遠,憑堅城、用大炮,重創努爾哈赤,取得了彪炳千秋的寧錦大捷;鐘偉在靠山屯之戰中發現戰機,一面組織部隊攻擊、打援,一面上報變化了的戰場情況,終于說服上級全力支持,干凈利索地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完勝。面對未來戰爭,指揮員同樣需要無私無畏,具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精神,才能各司其位把握機會,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