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風雨兼程走過4個年頭
從2012年9月入列以來,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已風雨兼程走過4個年頭。
2012年9月25日上午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正式交付海軍,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舷號為“16”。從這一天開始,我國有了自己的航母,海軍建設進入嶄新篇章。
2012年10月30日上午
中國海軍遼寧艦完成了自加入海軍以來的首次試航。這次試航歷時18天,并未搭載艦載機。
2012年11月23日
我軍飛行員駕駛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艦遼寧艦,一舉突破了滑躍起飛、阻攔著艦等飛行關鍵技術,受到世界空前關注。
2013年11月11日
遼寧艦順利完成本航段試驗試飛和訓練任務,返回某軍港。為期20天的航行中,首次實際驗證了艦面所有起飛位的保障能力和流程,首次在遼寧艦上完成殲-15艦載戰斗機發動機拆裝等試驗。
2013年11月26日上午
遼寧艦從青島某軍港解纜起航。在海軍導彈驅逐艦沈陽艦、石家莊艦和導彈護衛艦煙臺艦、濰坊艦的伴隨下趕赴南海,并在南海附近海域開展科研試驗和軍事訓練活動。這是遼寧艦入列后,首次組織跨海區的長時間航行訓練。
2014年1月1日上午
遼寧艦順利完成37天的南海海域科研試驗和訓練,返航靠泊青島某軍港。首次組織作戰系統綜合研試,首次組織了以遼寧艦為核心的編隊航行訓練。
2014年11月23日
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次著艦起飛拉開帷幕,駕駛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為了這一天,艦載機試飛員們進行了數以千計低空大速度、失速尾旋、模擬著艦試驗甚至帶著生命危險的演練。
2015年12月下旬
遼寧艦在渤海某海域進行艦機融合訓練,新一批殲-15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駕機完成觸艦復飛、阻攔著艦等多個課目訓練。
2016年8月中旬
在渤海某海域,我軍新一批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駕駛著殲-15飛機,在遼寧艦上成功完成了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考核,并通過航母飛行資質認證。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入列四年來,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受到網友的極大關注,甚至一點點的突破都會讓愛國網友振奮。10月27日,國防部證實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的研制工作正按計劃進行,目前主船體已在塢內合攏成型的消息更是引發網友熱議。在對首艘國產航母充滿期待與猜想的同時,我們不妨再來看一組遼寧艦最新訓練的精彩畫面!
執劍海天!揭秘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高清組圖)
執劍海天,航母龍骨的追夢赤子心
——記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
青島,膠州灣,是停泊遠洋艦船的天然軍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母戰場。
119年前的11月14日,一紙《膠澳租界條約》使這里淪為德國遠東艦隊母港;青島戰役,日本在這里首次使用原始航母作戰擊潰德國,膠州灣再次淪為殖民地。
100多年過去了,隨著一座現代化港口的建成,天然良港百年圓夢,這里,終于等來了國產航母遼寧艦的首次靠泊,迎來了自己的主人。
海港的愿望,由航母實現,而航母的夢想又由誰來完成?
遼寧艦高級士官“全家福”。中國軍網記者喬夢 攝
向上看,夢想的重量不迎著挑戰怎能感到
軍港碼頭,一艘近二十層樓高的大船停泊在此,抬頭仰望,至少需要環顧90度才能看全完整的船體。眼前,正是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艦。
跟著引導員踏上舷梯,穿梭在迷宮般的船艙通道,忽冷忽熱的氣溫、忽上忽下的復雜路線讓第一次進來的人直犯迷糊。然而就是這樣的一艘巨艦,令多少人心生向往!
剛邁進會議室,就看到班長們肩章上那一條條粗粗的折杠,眼前的他們,是一群平均兵齡比新兵年齡還長的老兵。
“那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個大點的船,免得出海暈船太厲害。” 1991年入伍的阮萬林是這群高級士官當中的“老大哥”。如今已是一級軍士長的他,對曾經質樸而真實的“入伍初心”仍念念不忘。隨著艦艇的更新換代,阮萬林從掃雷艦到護衛艦再到驅逐艦,見證了中國海軍大型艦艇研制、生產、列裝的輝煌。
那年12月,那時的阮萬林已近不惑之年,面對曾經的夢想再次向他招手,那個一心想上大船的他會來嗎?
“是戰鷹還是蛟龍”?是年,海軍航空兵某團的“機務之星”江學友也迎來了軍旅生涯的第一道選擇題。
“你回去再考慮考慮,團里還是希望你留下。”團長的辦公室里,江學友拿著選調航母的申請書左右為難。
走還是留?窗外戰鷹的轟鳴聲接連不斷。
“老江,以你現在安全保障的時間,年底準能立二等功。走了多可惜啊!”戰友也忍不住勸他。
江學友的技術和貢獻,全團有目共睹。在團里的榮譽墻上,他的照片一直都在進門第一排的位置,就連機務副團長的照片都排在了二樓。
面對召喚,阮萬林拉著淚眼婆娑的妻子說:“這輩子我欠你的太多了,但是作為軍人,當部隊需要的時候,我必須能頂得上。”
放下先前的光環,江學友也選擇投身航母的懷抱。
與他們一樣,在來到航母部隊之前,這些老兵都曾是原單位的專業骨干,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晉升了高級士官,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保障條件。但究竟是什么讓他們有的選擇離別剛剛團聚的家人、放棄得心應手的工作崗位,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幾代人,一個夢。
航空部門調運中隊士官長江學友(中)。張凱 攝
機電部門一級士官長阮萬林。張凱 攝
向遠眺,深藍的廣闊不歷經磨難怎能看到
那年冬天,這群來自各部隊的尖子骨干,第一次站在大連造船廠的碼頭,仰視當時還在施工、如山般巍峨的航母。銹跡斑斑的船體、布滿灰塵的深艙,3600多個艙室,兩萬多臺套裝設備,上萬公里長的管路和線路,就這樣擺在他們面前。
“就算一天熟悉一個艙室,也需要近十年!”這讓當了近20年水兵的阮萬林有些發懵。
稀少的圖紙,基本沒有經驗可循的現狀,令每名老兵無從下手。
他們沒有忘記自己來到航母的理由。打那起,從高聳的艦島到寬闊的飛行甲板,從寬大的機庫到水線以下的機艙,每名老兵都像上滿發條的機器,高速運轉。
正在施工的艦上粉塵彌漫氣味刺鼻,為盡早全面摸清艦體結構,掌握裝備系統,老兵們戴上頭盔和呼吸器鉆艙底、摸管路;艙內光線不足,他們打著手電測數據、畫圖紙,繪制出上萬份裝備系統圖,記錄了厚厚一摞筆記和教案。
冬日的凌晨,值完班的老兵剛剛下艦,衣服上的汗水瞬間結成了冰霜!
為盡快接管動力系統,協助工廠開展防凍值班的老兵們在大連最冷的日子上艦,在全艦溫度最高的機艙工作。從最高溫能達到63℃的機艙走到零下20多度的甲板外,冰火兩重天的巨大溫差讓他們秒變身著“冰盔”的“鐵甲戰士”,在寂靜的碼頭,走直線、拐直角,隊列如分列式般整齊,令人肅然起敬。
一天凌晨5點多,例行查夜的遼寧艦時任艦長張崢推開一間會議室的門后,發現竟有一群老兵和干部們圍在一塊巨大的黑板前演算、推導、爭論,一旁的桌上,已經沖開的泡面早已涼透。窗外大雪紛飛、曙光初現。那個畫面和一張張不知疲倦的臉龐,像電影膠片一樣長久定格在他的腦海……
航母交接入列那天,面對歡騰的人群和煥然一新的航母,一位熱淚盈眶的老兵對時任遼寧艦政委梅文說了這樣一番話——“如果將來有一天要建設中國航母博物館,一定要在櫥窗里擺上第一代航母人滿是劃痕的安全帽,磨破的線手套,被汗水和油漬浸透的作訓服,讓未來的航母人牢記這段難忘的歲月!”
他們有理由驕傲,因為他們從零起步,用海軍接艦史上的多個第一彰顯出中國當代海軍精銳士官團體的力量!
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風采。中國軍網記者 喬夢攝
機電部門動力中隊鍋爐一區隊區隊長劉德波正在檢查設備。張凱 攝
向前跑,奮進的目標不身先士卒怎能達到
有個老兵說:“航母事業是一支暫時由我們舉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點得更加光明,傳遞給下一代艦員。”他們明白,戰斗,永遠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2015年的一天深夜,某洗滌灰水艙排放泵發生故障,污水無法正常排出。
“我先下艙看看。”艙段中隊士官長孫偉挽起袖子就鉆進了惡臭撲鼻的灰水艙。隨著艙底的污物被他用手一點點掏出,更濃的異味撲面而來,幾個第一次參與排故的年輕戰士在上面差點沒被熏倒。這個一米八六的壯漢蜷縮在空間狹小的灰水艙一蹲就是一小時,直到“面目全非”的孫偉從艙底爬出,小戰士們才理解了士官長的“良苦用心”。
機電部門動力中隊守護的是“航母心臟”,也是航母中最為艱苦的地方。
“在這兒,你基本看不到胖子,因為我們天天‘蒸桑拿’呀。”馬達轟鳴的鍋爐機房內,帶隊老班長扯著嗓子笑著跟我們說。進入機房短短三分鐘,汗珠已經布滿他的臉頰,為避免燙傷,他們必須著長袖長褲作業,連袖子都不能挽。
不少心懷理想的年輕戰士在這樣的環境工作,見不到帥氣的航母style,看不了極目遠眺的海景,有時甚至在親友面前對自己的戰位難以啟齒,這種“心病”怎么治?
鍋爐一區隊長、一級軍士長劉德波的經驗是:身教勝于言傳。
清刷鍋爐,他親自鉆到滿是銹灰的氣筒內示范;某點位發生故障,周圍是上百度高溫的管路和閥門,隨時可能被嚴重燙傷,狹小的空間只容得下一個人,劉德波二話不說,趴到故障點位硬是一點一點將損壞的物件更換下來……
戰士們都說,這些機電老兵就像盛開在艙底的向日葵,雖然日復一日工作在水線以下不見陽光的機艙,卻把心里裝滿了陽光,照給更多的人。
機電部門艙段中隊士官長孫偉正在操作造水設備。張凱 攝
航空部門艦面中隊支持設備區隊長翟國成。張凱 攝
向難闖,創新的動力不循著目標怎能找到
這是一把不普通的扳手。它被部隊首長親自命名為“翟國成扳手”。
2012年4月的一天,一聲驚呼引起了航空部門士官長翟國成的注意,一名戰士在使用廠家提供的扳手開啟供給蓋時不慎劃傷了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那天起,沒學過機械制圖和金屬加工的翟國成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扳手改進好!
為攻克難關,他向身邊的大學生士兵求教,通宵達旦查閱資料,不斷改進設計方案,通過反復試制和實際試用,終于設計出符合實際操作需求的新式扳手,并注冊了個人專利。受到鼓舞的翟國成,把創新的目光投向航空保障領域的各類裝備,目前,他已經擁有了3項發明專利,10余項研究成果。
除了老翟,航母上這樣的人才還真不少。艦務部門士官長、高級廚師鐘鋒也是一名愛琢磨的老兵。
2013年冬,南海。遼寧艦執行首次跨區航行任務已近25天,可官兵們依然能吃上綠油油的新鮮蔬菜。他們也許不知道,航母上果蔬實現長期保鮮,正是鐘鋒破解的難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何讓上千號艦員吃飽吃好,一直是鐘鋒和每名軍需保障人員日思夜想的問題。
每次出航需要上百噸飲食補給,作為物資庫管員的鐘鋒,采取分區作業、同步展開的方式對物資進行收發,使補給和發放效率提高一半以上,摸索出中國海軍航母部隊食品物資補給的新模式。
在航母上,不論大小事,每名官兵的每一次創新對于發展中的中國海軍來講,都是具有開拓性的。
身為航母上培養的首名西餐師,鐘鋒通過自學慕課和戰友們做出獨家甜點禮盒“航母小廚”;機務老兵江學友為規范引導艦載機手勢自編自演的舞蹈《甲板風》,一時間轟動整個遼寧艦……這些充滿沖勁的老班長們在磨礪航母戰斗力刀鋒的同時,也用他們獨特的青春氣質感染著艦上的每一名戰友。第一代航母艦員的自信、瀟灑、帥氣就是這樣練成的!
艦務部門士官長、高級廚師鐘鋒。張凱 攝
二級軍士長航空保障部門起降中隊區隊長張乃剛示意艦載機可以起飛。張凱 攝
“起飛!”2012年11月,起飛助理揮動右臂凌空一指,航空部門二級軍士長張乃剛親手成功“放飛”艦載機。這一刻,是屬于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的“成人禮”,這一天,距遼寧艦入列不到兩個月。
秋夜,靜謐的青島港海風習習。踏上舷梯,回望甲板,4年前飛鯊騰空一躍的場景清晰如昨。
忘不了,36年前,海軍原司令員劉華清站在美軍航母上發出的錚錚誓言:“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忘不了,在“不沉的戰艦”劉公島上印刻著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屈辱與傷痛,以及原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租借漁船登島時發出的深深感嘆。
“國家把這么重要的裝備交給我們,不把它管好用好,是我們的失職。” 臨走前,阮萬林班長的話在筆者腦海中揮之不去。
如果有人問,遼寧艦究竟有多大?在這些老兵的心里,他們只有一個答案——強軍夢有多大,它就有多大。
遼寧艦犁波踏浪。張凱 攝
作戰部門指控中心士官長易國在與戰友交流工作經驗。張凱 攝
托舉戰鷹,護佑戰艦,那激蕩在老兵內心的夢想,正在破浪而行。張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