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21日的午后,美國紐約長島格魯門公司卡維頓試飛基地,一架體型龐大的戰斗機緩緩地在飛行跑道上發動起來。對,它就是格魯門公司的杰作,F-14“雄貓”重型艦載戰斗機,日后成為了可變后掠翼戰斗機設計的經典。在格魯門公司首席試飛員Bob Smyth和項目試飛員Wiliam Miller的共同駕駛下,F-14戰斗機在太陽落山之前進行了約半個小時的首次空中飛行測試,然后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這次成功的試飛標志著F-14項目開始全面實施,同時也標志著美國海軍航空兵一個長達三十余年的“雄貓”時代的開始。
在F-14“雄貓”戰斗機問世的那個年代,它是世界上擁有最先進的氣動布局、擁有最強勁的雷達火控系統、擁有最強大的武器系統的“超級戰斗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對手”能挑戰其地位。
F-14“雄貓”戰斗機的機身前部裝有供近距離格斗的旋轉航炮,飛機的機身和機翼下還能夠掛載不同數量的武器?,F代化的F-14戰斗機攜帶的導彈能夠精確命中200千米以外的空中目標。
“雄貓”戰斗機是可變幾何翼面或稱為可變翼的戰斗機。它可以通過向后收機翼而改變機翼形態。機載計算機飛行控制系統能在空中控制機翼動作,改變飛機輪廓從而使飛機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有最佳的飛行性能。
如果敵方的導彈制導雷達鎖定了F-14“雄貓”戰斗機,其雷達信號就暴露了自身的位置。F-14能夠用所攜帶的可沿雷達波束逆攻的反輻射導彈開火攻擊。如果沒有攜帶反輻射導彈,飛行員則需要通過自己操縱飛機,或者使用誘餌投放分配器擺脫導彈。誘餌投放分配器能夠發射大量的閃光誘餌擾亂紅外熱尋的導彈,也能拋射大量在空中漂浮的羽毛狀金屬箔條欺騙雷達制導的導彈,以此來擺脫導彈的追蹤。
即使是到了最后的歲月,F-14“雄貓”戰斗機被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所取代,也并不是因為“技不如人”,而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之下美國軍隊的作戰思想相對于冷戰時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冷戰產物的F-14也已經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
作為第三代戰機中最早投入使用的“雄貓”第一個走下歷史舞臺,它像一個武林高手,闖蕩江湖多年卻最終退出江湖。跟前幾代戰機相比,性能上的不足反而并不是其退役的主要因素,直到現在也沒有多少競爭對手敢說對F-14占有明顯優勢。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超級大黃蜂”的人,相信都不會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雄貓”可能是最好的艦載戰斗機。而擁有F-14的時代,美國航母戰斗群的戰斗力令人稱贊。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鄧鍇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