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堅實者長久,唯勤習者遠飛。歷觀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積累殊異之跡,勞身苦體,契闊勤思,平居不惰其業,窮困不易其素。
東漢哲學家、經學家桓譚在《桓子新論·道賦第十二》中講到,他曾師從“工于賦”的揚子云、“習兵器”的王君大學藝,被兩人分別告誡——“能讀千賦則善賦”“能觀千劍則曉劍”。在文中最后,他亦用“伏習象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的諺語作結,指出熟能生巧,“巧”也是“習”的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很羨慕那些技藝精湛者,看到他們成功的榮耀,卻可能忽視了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努力。籃球巨星科比堅持每天凌晨4點就開始練球,一練就是十多個小時;物理學家薛其坤,帶領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震動世界基礎研究領域,誰知他20年來一直都是“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勞模孫景南,因焊接技術精湛被法國同行稱為“女焊神”,業績背后是“白天干活,晚上練習”,干完活后連褲腳都能滴下汗水。
掌握一門技術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不滾就化,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絕非易事。但“巧者不過習者之門”,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重復做、用心做都能成為專家和贏家。庖丁解牛、佝僂承蜩、輪扁斫輪、匠石運斤,這些精湛的技藝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勤奮練習而成的。
學無坦途,任何技藝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學藝的路上,不僅要看能否吃得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勤勉之苦,還要看能否受得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忍之苦。蘇秦攻讀《陰符》,頭懸梁錐刺股,最終學有所長,縱橫捭闔名揚千古;祖逖聞雞起舞,積谷練兵,揮師北上,收復不少失地;宋濂求學從師之時,負篋曳屣,忍窮冬烈風,行深山巨谷,足膚皸裂而不知,“勤且艱若此”,終成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眾所皆知的道理,卻有幾人至焉?方仲永天資聰慧,能指物作詩立就,卻因“不使學”淪為常人。無數事實證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沒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難有精致精細、善始善終的專注;沒有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付出,便難有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
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對軍人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軍人武藝不精、技不如人,付出沉重的代價便是必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說過:“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傾溺,弓馬不素習而欲戰勝者,未有不敗者。”但滿清旗兵知之而不鑒之,不學無術的教訓只能使后人哀之。健銳營曾為滿清八旗兵的精銳,自恃騎射連克敵軍,名噪一時,但后來訓練荒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常有“十人上馬半數落,齜牙咧嘴腿骨折”,面對西方列強束手無策,屢戰屢敗。
把技藝練精坐等不來,而是以時間為刻度,不斷書寫自身本領的新高度。精武強能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兵王”何祥美沒有止步于做一名普通陸航兵,他摒棄浮躁,寧靜致遠,苦練精練作戰技能,最終成為軍內著名的“三棲精兵”;原北京軍區坦克神射手賈元友,入伍時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十幾年來,每天都像新兵一樣苦學知識,狠練技能,最終在全軍坦克射擊比武中取得“三彈穿一孔”的佳績,被譽為“信息化前沿的尖兵”;“藍軍”旅長滿廣志,對交際應酬了無興趣,卻不放過每次聯合演練的機會,一直沖鋒在陸軍轉型最前沿。“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是只準備三餐,還是“宿舂糧”,抑或是“三月聚糧”,結果迥然不同。欲“適千里者”,必須下一番功夫,誰也偷不得懶、取不得巧。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道出了學習的功夫、專注和持久。如果每名官兵都能這般堅定、專一,那還有什么學不會的呢?還有什么練不好的呢?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選擇了軍人這份奉獻的職業,就應該沉下心來刻苦鉆研,不迷聲色、不惑雜亂、不求聞達,守住寧靜、撲下身子、耐住性子,真正把自己打磨成“強軍工匠”。如此,才能練出一番硬功,逢敵亮劍,決戰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