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機電部門艙段中隊士官長孫偉正在指導新艦員檢查裝備狀況。

  右圖 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全家?!薄?/p>

  左圖 航空保障部門機載彈藥中隊士官長李東兵正在駕駛彈藥轉運車。

  作為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從建設起步的艱辛,到交接入列的榮光,這座承載著國人夢想的大船每一點進步和完善都浸透著海軍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榮光。大船上兵來兵往,然而有一些面孔卻始終伴隨巨艦乘風破浪——他們,就是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

  創業歲月

  午后,金色的陽光傾瀉在海面上,遼寧艦安靜的??吭诖a頭旁,像一位意氣風發的巨人等待開啟新的航程。

  從高聳的艦島到寬闊的飛行甲板,從寬大的機庫到水線以下的機艙……要想用腳步丈量遼寧艦的每一個角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座擁有20多層3000多個艙室的龐然大物,光是內部通道加起來總長度就有數十公里。曾有人打過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一名剛出生的嬰兒從第一天起,每天換一間艙室居住,當他住遍所有艙室走出遼寧艦時,已經10歲了。

  如此龐大的“海上城市”,怎樣管理、怎樣運行,怎樣最大限度發揮它的戰斗力,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里都滲透著學問,也凝聚著很多官兵的汗水。

  聽那些上艦多年的老兵講,創業之初的歲月艱難而曲折。盡管這些老兵在投身航母部隊之前都是長期奮戰在海軍建設第一線的精兵強將,但是,第一次鉆進如同迷宮一樣的通道,面對兩萬多臺套裝設備和上萬公里長的管路、線路,他們還是暈頭轉向。

  當時的遼寧艦還處于施工狀態,通風、照明等系統都還沒有安裝完畢,艦上彌漫著厚重的粉塵和各種刺鼻的氣味,艙室溫度接近40℃。為了盡早全面準確地摸清艦體結構,掌握裝備系統,老兵們戴上頭盔和呼吸器,打著手電,領著大家鉆艙底、摸管路、測數據、畫圖紙,靠著一股頑強拼搏的勁頭繪制完成了上萬份裝備系統圖,記錄積累了厚厚的一摞筆記和教案,迅速掌握了航母裝備的基本技術性能。

  動力系統是航母的心臟,為了盡快讓這顆心臟跳動起來,老兵們在最冷的日子里上艦,協助工廠展開防凍值班。當時既沒有安裝好通風設施,也沒有完全包裹蒸汽管路,機艙內最高溫度達到63度,而甲板外卻是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到了凌晨老兵下艦時,衣服上的汗水瞬間就結成了冰霜,像穿上一件件“冰盔”。

  為了在完全沒有圖紙資料的條件下,準確測量航母上航煤艙容積數據和艙室結構,航空油料區隊長王春輝帶領區隊戰士在深艙日夜攻關,對全艦近二十個大小油艙和管路逐一進行人工摸排測量。

  當時,航煤艙里一無通風、二無照明,漆黑一片、深不見底,到處充斥著航煤揮發后產生的刺激性氣體,哪怕在里面待上片刻,都會感到呼吸困難、頭暈惡心。王春輝每次都要換上沉重的呼吸器下艙作業,而呼吸器的有效載氧量只有半小時,考慮到艦員的體力消耗,通常要求15分鐘就進行人員更替。但王春輝下艙測量從來不計算時間,每一次都要等到呼吸器出現報警,才會汗流浹背地從艙底爬出來。僅僅一個月時間,他就憑著人工實測的精確數據,做出航煤艙群1∶200的精準模型。

  作為中國第一代航母水兵,他們從零起步,通過不懈的拼搏和努力,僅用兩年多時間,在航母交接入列前半年就實現了全員自主獨立操作裝備,提前3個多月實現全面接管所有裝備,創造了海軍接艦歷史上“第一個全員通過接裝培訓、第一個全員完成上艦資格論證、第一個介入裝備監理、第一個參加混合崗值班、第一個提前接管重點裝備艙室”多個歷史性第一。

  開拓創新

  開拓,是第一代航母人身上最鮮明的符號。在遼寧艦,航母人把自己創辦的“艦報”命名為《開拓者》,把廣播稱為“開拓者之聲”。為了盡快克服技術難題,提高駕馭水平,他們不知疲倦地忙碌著、奔波著。

  2012年4月,遼寧艦進入到航空艦面專業設備的調試階段,航空部門艦面中隊區隊長翟國成帶領戰士們正在檢查甲板上各供給艙口蓋的閉合情況。突然,一聲驚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來一名戰士在使用廠家提供的扳手開啟艙蓋時不慎將手劃傷。從那天起,從來沒學過機械制圖和金屬加工的翟國成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進好這個扳手,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戰友安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開始向身邊的大學生士兵求教,通宵達旦查閱相關技術資料。憑著自己多年的機務保障經驗,他一次又一次改進設計方案,通過反復試制和實際試用,終于設計出了符合實際操作需求的新式扳手,并注冊了個人專利。部隊首長親自把它命名為“翟國成扳手”。

  2013年8月12日,遼寧艦出航在即,前導航雷達突然出現異常。負責設備研制生產的相關廠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對故障進行“會診”,但負責設備生產的兩個廠家對故障原因判斷各執一詞:交換機生產廠家認為是設備本身無法接收信號而影響雷達掃描;但雷達生產廠家卻認為是信號傳輸異常導致掃描故障。排故工作一度陷入停頓。

  導航雷達堪稱航母的“眼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出航任務在即,此時發生故障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在這時,參與排故的航海部門士官長黃活明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議雷達生產廠家將前后2部雷達不通過交換機獨立工作,以檢測單套裝備系統狀態,同時建議交換機生產廠家同步檢查交換機及傳輸線路是否存在故障,如果排除以上故障因素,則基本可以確定是雷達接收信號異常導致的問題。

  后來,按照黃活明的排故思路,故障被順利排除,導航雷達擦亮了“眼睛”,恢復了正常運行,遼寧艦如期出航。

  信息化戰爭,時間就是勝利。遼寧艦作為全新的作戰平臺,如何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情況下,提高各類裝備系統的整體效能?

  “縮短航母備戰備航時間,就是縮短從訓練到實戰的距離。”在機電部門電力中隊電工區隊長王丕軍的腦海里,始終縈繞著一個課題——如何從供電環節入手,提高航母備戰備航效率?通過總結多年實踐經驗、反復推演電力系統組網運行模式,他認識到,如果能有效縮短航母全艦供電時間,就能有效提高備戰備航效率。經過成百上千次打磨,一份手工繪制的整套全新的《電力系統綜合組網運行圖》呈現在專家面前。經過軍工企業反復試驗論證,證明這項研究切實可行。按照新的方案,軍工企業改進了航母電力系統運行組網設計,有效縮短了全艦供電時間,進而使全艦備航時間整整縮短了半個小時。

  航母情結

  現代化餐廳、洗衣房、健身房、垃圾分類處理站、郵局、超市……這些在陸地上才能享受到的生活條件如今在航母上都已經成為現實。這里的咖啡香濃醇厚,這里的芒果慕斯香甜可口,各種小菜色香味俱全……凡是到過遼寧艦就餐的人,無不稱贊廚師手藝。

  作為炊事保障組的一名老兵,唐新征士官長做的每一道菜都融入了他對航母和航母官兵濃濃的愛。針對南北方人飲食習慣的差異,唐新征經常帶領炊事人員對菜品進行革新,盡量滿足官兵提出的要求。他常說,“航母官兵來自五湖四海,要照顧不同人的飲食習慣,讓他們上艦就像回家一樣溫暖”。

  2013年冬,南海。遼寧艦執行首次跨區航行任務已近25天??晒俦鴤円蝗杖鸵廊荒艹陨暇G油油的新鮮蔬菜。這讓一位曾在多型艦艇上工作過的海軍機關領導感嘆:“以前在老船上出海,一盤綠色蔬菜都是奢侈品,現在航母出海這么久,還能每天都吃上新鮮蔬菜,太不容易了?!?/p>

  他也許并不知道,航母上果蔬實現長期保鮮,得益于艦務部門士官長鐘鋒的建議。在早期的幾個航次中,由于航母補給量大,果蔬保存是個難題??粗鋷炖镆豢鹂鸸咦兩l黃,甚至腐敗變質,心急如焚的鐘鋒廣泛查閱資料,了解到民用果蔬加工企業運用“氣調保鮮裝置”延長果蔬保質期的辦法,立即向工業部門建議將其“移植”到航母上。通過配合廠所多次進行試驗,終于達到了對艦儲果蔬長期保鮮的良好效果,為數千名艦員過好“航母生活關”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還結合航母庫群分布特點和不同食品的儲藏需要,摸索出中國海軍航母部隊食品物資補給的新模式,使補給、發放物資效率提高一半以上。

  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都能看到航母人執著追夢的身影。一位正在站崗的年輕水兵對記者說,航母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是民族復興的標志,在這里站崗,我驕傲!

  百年航母夢已經沉淀為一種家國情懷,每一個航母人都像建設家園一樣為航母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當下,我國正在自主研制新一代航母,相信會有更多有志之士集結在夢想的旗幟下,乘風破浪,駛向深藍。

集結在“航母夢”的旗幟下

圖文簡介

右圖 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全家福”。左圖 航空保障部門機載彈藥中隊士官長李東兵正在駕駛彈藥轉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