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鵬
1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發了“重建美國武裝部隊”的總統指令。特朗普在簽署指令時表示,“今天我將簽署對武裝力量進行偉大重建的總統令——將為我國軍人提供新飛機、新艦艇、新資源和新工具。”對此,特朗普團隊強調,新一屆政府將終止奧巴馬在任時采取的削減軍費預算的政策。同時,白宮網站還宣稱:“我們不允許別國的軍事力量超越我們。特朗普政府制訂的目標是,使軍事力量的戰斗力達到最高水平。”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將花大力氣打造一支更為強大的美軍,以求恢復其在全球范圍的絕對優勢地位。
美國醞釀新的國防戰略和籌劃新的軍隊建設
此次所謂的“美軍重建”并不是美國政府的突然之舉,前期已經作好了鋪墊和準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美國新國防戰略的討論。在此之前,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克·索恩伯里在2016年8月~10月期的《外交季刊》上以《保持優勢地位:美國新政府的國防戰略》為題刊文表示,“盡管伊斯蘭激進勢力是美國當前最為緊迫的威脅,但是中國和俄羅斯卻更有潛力威脅美國安全。中國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大國,已經打造了一支實力僅次于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盡管俄羅斯顯露出明顯的衰落跡象,但是仍然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核武庫。為此,美國的國防戰略目標應是把整體風險降至最低,即首先應重點準備應對中俄威脅,其次是遏制伊朗擴張,并支持盟國剿滅伊斯蘭激進組織勢力。為達成此目標,美國應制訂‘一場半戰爭’的戰略路線圖,即具備懾止或發動一場對華大規模戰爭,同時擁有向歐洲或中東地區派遣遠征部隊的能力。”
正是以這種戰略思想為牽引,特朗普在“重建美國武裝部隊”的總統指令中,明確提出“以實力換和平”的方針,要求國防部長在指令簽發的60天內向總統提交一份行動規劃。特別是在相關措施中,重點關注了兩個領域,一是要求國防部長開始新的“核態勢審查”,以確保美國的核威懾是現代化、強健、靈活、有彈性、就緒和合適的,從而懾止21世紀的威脅和為盟友提供保證;二是要求國防部長開始新的“彈道導彈防御審查”,以識別強化導彈防御能力的各種方法,重新平衡本土和戰區導彈防御各優先事項和突出優先投資領域。
為了落實“重建美國武裝部隊”的指令,新任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迅速于1月31日發布名為“關于落實總統重建美國軍力的國防預算備忘錄”,提出在戰略實施上分三個階段完成總統部署。第一階段主要是完成2017財年預算修正案,以提升軍隊戰備能力;第二階段是提交2018財年總統預算提案,以解決緊迫項目的經費缺口;第三階段主要是出臺2018年國防戰略和2019年~2023財年國防計劃,以構建和提升殺傷力。
多領域投入巨額資金,全方位打造新美軍
為了實現對美軍的“重建”,美國政府將在軍隊的各個領域投入巨資打造全新作戰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海軍為主的常規力量建設和以核武器為主的非常規力量建設。
在海軍建設中,美國強調的是新型艦隊體系的構造與艦隊規模的擴大。今年2月9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了名為《重振美國海上力量:美海軍新的艦隊體系結構》的研究報告,提出建立由“威懾部隊”和“機動部隊”兩類部隊構成的部署艦隊。其中,“威懾部隊”由水面艦艇、潛艇和兩棲艦組成,主要用于提供快速、大規模火力,威懾諸如中國或俄羅斯;“機動部隊”由一個或多個航母特遣戰斗群組成,廣泛部署于印-亞-太戰區,用于響應該區域內任何地方的緊張和沖突。
同時,該報告建議美國海軍采用新的力量模塊,即包括航母打擊戰斗群、反ISR戰斗群、反潛戰斗群、攻勢布雷戰斗群、水面行動戰斗群、近海作戰戰斗群、兩棲戰備戰斗群、無人系統中隊、危機響應戰斗群、反水雷戰對抗措施戰斗群。而要打造這樣一支具有全面優勢作戰能力、全新體系的海軍艦隊,建造、運行和維護的成本將比目前規劃好的高出10%~20%,預計每年在造艦上耗資236億美元,運行和維護成本為165億美元。
在核武器的建設中,強調的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現代化。今年2月14日,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發布預測指出,美國目前開展的核武器現代化計劃在2017年~2026年間可能花費約4000億美元。其特別指出,未來10年美國將投入1890億美元用于戰略核投送系統和武器,90億美元用于戰術核投送系統和武器,870億美元用于能源部的核武器實驗室及相關生產活動,580億美元用于國防部的指揮、控制、通信與預警系統,560億美元用于可能增加的額外成本。
其中,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要項目包括:海軍“俄亥俄”級核潛艇替代項目、空軍B-21新型轟炸機項目、替代現有“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的地基戰略威懾項目,以及名為“遠程防區外武器”的新型核巡航導彈項目。該預測基本勾勒出了美國未來10年核力量的建設框架。
美軍“重建”緊盯亞太,瞄準中國
應該說,美軍此次“重建”的動機與動力很大程度上都與中國相關。近年來,美國在“重返亞太戰略”的牽引下,始終將中國作為在亞太地區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和假想敵。美國多個由政府和軍隊資助的智庫也連續拋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為美軍“重建”找借口、開藥方。
美國蘭德公司于2016年7月29日發布了題為《與中國的戰爭——認真想象不可想象之事》的評估報告,以當前中日在東海的領土爭端和中美在南海的分歧為起點,詳細分析了2015年至2025年間,中美之間可能爆發的低強度速決戰、低強度持久戰、高強度速決戰和高強度持久戰等4種戰爭場景,以及雙方在軍事、經濟、政治和國際政治等4個方面可能付出的代價和產生的影響。
該報告在結論中指出,中國的軍力發展抵消了美國的軍事優勢,加之高技術有利于中方常規作戰力量,因此中美之戰可能十分激烈,將持續一年或更長時間。但最終不會有贏家,雙方都要蒙受巨大損失,付出高昂代價。為此,報告建議美軍提高保持遂行高強度軍事行動的能力,開發生存性能更強的作戰平臺、提高美國及其盟友的作戰能力,與主要盟友共同制訂應急行動計劃。
而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則在近日發布了名為《加強前線力量:美國的防御戰略與中國的崛起》研究報告,提出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防御重心。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已經成為美國安全挑戰面臨的頭等問題。具體就是以各種高精度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代表的對陸攻擊和海上拒止能力,以不斷增強的現代化空中力量為代表的防空能力,以及由先進的反衛、網絡攻擊和電子戰系統構成的C4ISR能力,這些能力將可用于直接威脅美國的大型防御基地、大型武器裝備以及各類復雜的信息網絡,這將加劇美國在亞太地區可能面臨的風險。
報告認為,應對中國常規軍事能力構成的挑戰,特別是反介入能力挑戰,應成為美國關注的首要問題。報告還提出美軍應堅守“前沿防御”戰略,以拒止、懲罰和推回3種方式進行對抗。特別是以此向亞太地區盟國發出美國無意撤出亞太地區的清晰信號。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見,伴隨著美軍“重建”的將是其在亞太地區越來越多針對中國的軍事活動。近期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南海地區巡航即是明證,其對地區穩定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美國政府和美軍的做法導致本國民眾也深感不安,美國NBC新聞和Survey Monkey網絡調查公司在2月發起的一項由1.1萬人參加的民調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擔心“接下來的4年內美國會卷入一場大戰”。因而,美軍“重建”帶來的不一定是美國自身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