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總產值達千億量級的產業集群,北斗已經“起飛”,但如何讓產業“落地”,保障、扶持北斗生態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簡稱中國兵器)的白曉光代表認為,目前國內幾乎所有手機芯片及終端廠商在移動終端的底層芯片上都使用Google(谷歌)和Nokia(諾基亞)的A-GPS加速輔助定位方案,導致我國數以億計的手機用戶的導航定位信息流入到國外服務器,造成我國海量敏感位置信息泄露。
2016年,全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一張網由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建成,已形成圍提供亞米級定位服務的能力。但從行業位置信息使用情況看,國內很多機構或企事業單位自行建設了多個區域性或行業性的GPS衛星信號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差分信號,以此獲取高精度的GPS位置信息。目前高精度GPS位置信息的獲取和使用已經滲透到我國測繪、國土、農業、監控等諸多領域,這使我國面臨著重大信息安全風險。
白曉光建議,強制推進國內企業使用我國自主A-北斗/GNSS加速定位服務,出臺相關政策強制物聯網相關產品制造商使用我國自主A-北斗加速定位服務;盡快出臺措施加強對北斗高精度位置作業和服務的管理。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鐘天華代表則建議從法規層面掃除發展障礙。他舉例說,現行法規要求:涉及國家軍事、安全要害部門的點位名稱及坐標,涉及國民經濟重要工程實施優于100米精度的點位坐標等屬于國家機密,但對于涉及上述機密的具體區域并沒有明確標定。
“這些限制性法律法規已過時,不但不能保護國家機密,反而大大阻礙了北斗高精度產業的應用與發展。”鐘天華說。他提出,國家法律法規對北斗高精度位置坐標精度進行分類管理,明確高精度位置坐標不能采集和使用的區域,開放一般民用區域的坐標信息采集和使用限制;在日常經濟社會發展中對北斗高精度數據采取開放政策,在有效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同時,釋放萬億級別的北斗定位產業價值。(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