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焦慮、失眠、抑郁已成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但是大多數人不愿承認自己“有病”,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咨詢或治療。那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預防心理危機?在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李獻云教授在“人民好醫生”客戶端科普問診直播中進行了解答。

李獻云說:“心理健康從疾病診斷的角度看,都要遵循相應的診斷標準,比如說國際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我們會遵循相應的診斷標準來評判一個人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不是符合某一類精神障礙,如果是的話,具體診斷是什么;如果不是的話,他現在的情況又是怎么樣,都有標準。”

她表示,醫生通常通過聊天來了解患者,深入溝通后了解患者的癥狀表現,包含癥狀持續時間的長短,給個體造成的不良影響的大小,出現問題的誘因,成長的環境,從小到大的經歷,身體健康狀況,精神健康狀況等等。然后再做一個詳細的精神科檢查和心理方面的測評,必要的時候進行身體檢查,排除身體疾病。根據這些評估結果最終判斷患者的精神障礙患病情況。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如何做能疏解心理問題?李獻云建議:“每天按時進餐、鍛煉、休息。生活規律可以讓自己避免心理危機,也避免出現其他心理問題。平常生活中遠離酒精毒品等成癮性物質和容易讓人興奮的飲食。如果遇到挫折,灰心失意,可以選擇一些心態樂觀的人作為榜樣,提醒自己保持好心態,積極面對困難著手去做,而不是在那兒空想,如果發現自己真的克服不了,要學會向人求助。這樣一些方法都可以讓人遠離心理危機,或者減少罹患各種精神障礙的概率。再有,當別人遇到難題求助你的時候,你也去幫別人,在這種接受幫助和給予幫助的過程中,讓自己學會一些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記者崔元苑)

專家簡介:

李獻云,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教授;心理危機干預、認知行為治療和問題解決治療專家和培訓專家。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預防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副主任。

擅長:各類精神障礙(特別是抑郁障礙),自殺傾向,心理危機干預,問題解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

出診時間:每周二上午心理減壓門診、周三全天心理咨詢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