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無疑是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據統計,我國居民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高達86.6%,造成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上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印發的慢性病防治規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此前舉行的“行為評估與健康干預”科普論壇表示,我國慢性病形勢嚴峻,按照現在的形勢發展下去,未來20年里,中國慢性病還會增長2—3倍,且呈年輕化趨勢,防治工作慢不得。
目標:2020年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10%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內分泌、腎臟、骨骼、神經等疾病。其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人口、行為、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狀況等對健康的影響逐步顯現。慢性病影響因素的綜合性、復雜性決定了防治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爭30—70歲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分別較2015年降低10%和20%的核心目標,并提出了16項具體工作指標。
記者注意到,到2020年和2025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下降10%和15%;“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要比現在的30.9%分別提高5%和10%,也就是說,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在2020年時有望達到35.9%;“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要從現在的50%提高到60%和70%。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
世界衛生組織總結全球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為占60%,遺傳為15%。為此,《規劃》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促進群眾自覺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在科學指導下開展自我健康管理。
《規劃》明確,到2020年和2025年,要使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現在的10%增長到20%和25%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由3.6億人增長到4.35億人和5億人;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由27.7%控制到25%和20%以內;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在10.5克基礎上降10%和15%。
《規劃》同時提出,要促進慢性病早期發現,全面實施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發現高血壓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時提供干預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要逐步提供血糖血脂檢測、口腔預防保健、簡易肺功能測定和大便隱血檢測等服務。逐步將臨床可診斷、治療有手段、群眾可接受、國家能負擔的疾病篩檢技術列為公共衛生措施。在高發地區和高危人群中逐步開展上消化道癌、宮頸癌等有成熟篩查技術的癌癥早診早治工作。加強健康體檢規范化管理,健全學生健康體檢制度,推廣老年人健康體檢,推動癌癥、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將口腔健康檢查納入常規體檢內容,將肺功能檢查和骨密度檢測項目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內容。
增強科技支撐,促進監測評價和研發創新
防控慢性病,《規劃》提出了八項措施,其中包括增強科技支撐,促進監測評價和研發創新。
關于完善監測評估體系,《規劃》提出,要整合單病種、單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信息,實現相關系統互聯互通。健全死因監測和腫瘤登記報告制度,建立國家、省級和區域慢性病與營養監測信息網絡報告機制,逐步實現重點慢性病發病、患病、死亡和危險因素信息實時更新,定期發布慢性病相關監測信息。開展營養和慢性病危險因素健康干預與疾病管理隊列研究。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掌握慢性病流行規律及特點,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與策略提供循證依據。
《規劃》強調,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適宜技術應用。系統加強慢性病防治科研布局,推進相關科研項目。進一步加強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網絡建設,完善重大慢性病研究體系。加強慢性病防治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統籌優勢力量,推進慢性病致病因素、發病機制、預防干預、診療康復、新型疫苗和創新藥物等研究,重點突破精準醫療、“互聯網+”健康醫療、大數據等應用的關鍵技術,支持基因檢測等新技術、新產品在慢性病防治領域推廣應用。針對中醫藥具有優勢的慢性病病種,總結形成慢性病中醫健康干預方案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