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淺表逐漸長大的腫塊是最常見的癌癥信號,切不可掉以輕心。日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一科副主任醫師鄭榮輝博士在題為《如何早期預防并盡早發現癌癥》的健康科普講座中介紹,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癌癥的好方法。

“身體淺表逐漸長大的腫塊,是癌癥最常見的危險信號。”鄭榮輝介紹,這種腫塊,可能是腫瘤原發病灶,比如乳房、皮膚及深部纖維組織等,也可能是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癌癥的轉移淋巴結。“由于這類腫塊經常不伴有疼痛等不適,很多人不把它當一回事,因此,容易延誤治療時機,經常是到了癌癥晚期才到醫院就診。”

以俗稱“廣東癌”的鼻咽癌為例,頸部淋巴腫大通常是該癌種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鄭榮輝介紹,據統計分析,患者自己發現頸部腫物到去醫院就診的平均間隔時間通常長達4.7個月。“由此可見,大家對這種‘癌兆’的認識普遍不足。”此外,耳鳴(首發多為單側)、擤鼻子后鼻涕帶血、晨起第一口痰帶血……也是鼻咽癌的常見早期表現。統計發現,患者從發現這些癥狀到去醫院就診的平均間隔時間也長達3.5個月。

鄭榮輝還提醒,燙食燙飲、過量進食腌制食品及燒烤煙熏煎炸食品、不科學喝茶、肥胖、高脂高蛋白飲食、吸煙和過量飲酒、不運動等,都屬于癌癥發病的危險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容易導致食道癌的燙食燙飲的溫度,界定為超過65℃”。也就是說,“超過65℃的食物和飲料,都屬于易致食道癌的危險因素。”

鄭榮輝介紹,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約1/3的癌癥可被預防,1/3的癌癥可通過早期發現被治愈。如果注意提升國民的防癌抗癌理念并積極普及科學知識,有望使2/3的癌癥避免發病或被早發現而獲得治愈。(記者 黃蓉芳 通訊員 闞文婧)

身體淺表腫塊是高危“癌兆”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