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春季健康,在關注起居、飲食、藥物等與養生的同時,不要忘記精神調養。中醫指出,老人春季養生要遵循天人相應,順應一年四季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合理調整四季睡眠與養生,以加強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同時還要重視精神調養。

  節后老人易患“節后孤獨癥”

日前,遠在上海工作的謝先生接到老父親身體抱恙的電話,立即飛回成都,將父親送去就醫。醫生問診后,稱謝大爺患上了“節后空巢癥”。原來,謝先生是家中的獨子,多年在上海工作,老父親一直不愿生活多年的故土,常年獨自一人在成都,一年相聚時間很少。春節后,謝先生帶著妻兒離開,同時帶走了家中喜慶、輕松的節日氛圍,謝老爺子無法適應節后的孤獨,連續幾個晚上老睡不著,血壓也升高了,還伴有心慌、胸悶等身體不適的狀況,以為自己患上重癥,忙給兒子打電話。

針對謝大爺的情況,記者特意咨詢了市四醫院心理專家何江軍。“大假過后,子女一定要關注家中老人的心理健康。”何醫生表示,盡管春節假期結束快一個月了,但像謝大爺這種狀況的空巢老人并不少見,老年人無法適應從“熱鬧”到“冷清”的落差,“獨守空房”很容易誘發一些疾病,產生心理障礙和抑郁,“為了讓老人節后不孤獨,還需老人和子女共同努力。”何醫生說。

  子女是醫治老人孤獨的“靈丹妙藥”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一些心理問題的發生與春季千變萬化的氣象因素相關,春季是各類心理疾病的多發季節,發病數約占全年的一半。春節假期后,空巢老人的情緒管理更值得關注。何江軍解釋,老人如果長期處于孤獨、壓抑的心理狀態,容易患焦慮和疑慮的情緒。也容易產生軀體癥狀,最常見的就是消化道方面的相關癥狀,如吃不下飯、腹漲、消化不良。

“子女的關心和牽掛,是醫治老人內心孤獨最好的靈丹妙藥。”專家建議,子女要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把父母放在心上,多理解父母的思念之情。平時,子女一定要多給老人們打電話,多一點關心與交流。與父母嘮嘮家常,講講自己的工作、生活,多聽老人說說家里的事情。此外,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機,通過微信、視頻聊天與他們多交流,消除老人的孤獨感,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關愛和溫暖。

  建立社交圈活出晚年的風采

“解鈴還須系鈴人,空巢老人要學會自我調節。”何醫生認為,老人本身也應積極控制好情緒調整心態,正確面對子女和自己分隔兩地的事實,找回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盡快度過心理波動期。

英國詩人彌爾頓雙目失明后曾說過:“心,乃是你運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國。亦可將天國變成地獄。”老人要學會自我調適,盡快恢復之前的生活狀態。一方面老人要有心理準備,子女們上班是不可改變的現實,調整心理,盡快回歸到平日的生活狀態中。同時,老人要培養興趣愛好,找尋屬于自己的樂趣。在家里可以養養花草、品品茶、練練書法、看看書。空閑時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和社會交往,走出相對封閉的生活空間,建立自己老年社交圈,轉移注意。跳廣場舞、外出散步、與其他老人聊聊天,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進而沖淡“孤獨感”。

  老人交流有技巧

隨著居家養老服務的迅速發展,一些空巢老人備受社會關注。志愿者除了提供做飯,打掃等服務外,還陪空巢老人聊天。無論是志愿者還是子女,在與老人溝通交流時,應該選擇哪些話題,又有什么禁忌話題呢?

俗話說“人老話多,樹老皮多。”何醫生表示,老年人嘮叨是記憶力衰退的表現,這時候不要嫌棄,即使不喜歡聽,也要裝作在認真聽,并不時回應。同時,老人常常喜歡講一些讓人感覺過時、老套的觀點。作為子女,千萬不要正面去批評,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建議像哄小孩一樣。即使觀念非常落伍,也要委婉指正。此外,每個老人都喜歡憶苦思甜。建議多和老人聊一些他們的過去,說說過去的日子。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一點,讓老人開心就不能聊不開心的事。例如,面對一個高齡老者,應多說過去,少聊未來。多講講子女的孝心和孝順,少聊些孩子們的不足。(記者 鄧婧)

“老人空巢癥”不可小覷:既要養身又要養心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