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為聽障兒童做義檢(王昌輝/南方日報)

3月3日是全國第18個全國愛耳日。日前,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15個部門聯合發出通知,確定此次全國愛耳日活動主題為“防聾治聾,精準服務”。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全國殘疾人總數8502萬人,其中,聽力障礙2054萬人,是世界上聽力障礙人口最多的國家。聽力障礙在全國殘障群體類型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肢體障礙者的人數(2472萬)。該項統計進行時全國的人口總量為13.68億,也就是說,每150人中就有一位聽障人士。

2016年發布的《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80%以上”的目標,記者從惠州市殘疾人聯合會了解到,截至2016年8月,惠州市康復中心和惠陽區康復中心聾兒語訓部共收訓聾兒94人,在那里,他們將接受基本的聽覺言語功能訓練,以及人工耳蝸、助聽器等輔助器具的適配及服務。

長時間聽耳機可致突聾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楊燕珍最近收治了一個突發耳聾的病例——小軍(化名)像往常一樣戴著耳機,反復認真聽著英語聽力,摘下耳機后,他開始覺得耳朵有種說不清的悶塞感。由于緊張備戰高考,小軍起初以為是“熱氣”所致并未在意,然而,幾天后他的耳朵變得對聲音不再那么敏感,總出現聽不清的情況。于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小軍趕緊來到耳鼻喉頭頸外科門診就醫。

經過檢查,楊燕珍發現,小軍的聽力有中度以上的下降,屬于突聾,幸好發現及時,經過通血管等一系列治療后,小軍的聽力恢復正常,不久后康復出院。楊燕珍告訴記者,因為怕耽誤高考復習時間,小軍起初還不愿意住院治療,經過醫生和父母的極力勸說才同意住院接受治療,否則病情拖延,聽力就會繼續下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據了解,噪聲是導致聽力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伴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的增多,因不當用耳發生噪聲性聽力損傷的風險日益加大。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15年發出警告,由于年輕人喜歡戴耳機聽音樂或者去酒吧、夜總會,全球11億年輕人正面臨聽力受損的危險。人的耳朵對于60—70分貝的聲音還是可以適應的,但音量超過100分貝則足以使耳內部的聽覺器官毛細胞死亡或損傷。可在生活中,很多人卻戴耳機長時間聽超分貝的聲音而渾然不覺。

臨床中,類似這種長期壓力或長時間聽耳機的情況導致的突然耳聾并不鮮見。據專家介紹,根據性質,耳聾大致可分為傳導性耳聾、感音神經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上述例子即為感音神經性耳聾,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內耳的畸形或病變,致使神經向大腦聽覺中樞傳導聽覺信號產生障礙所致的耳聾。常見的疾病有:先天性內耳畸形、藥物中毒性耳聾、病毒感染(腮腺炎等)、爆震性聾、噪聲性聾、突發性耳聾、老年聾、聽神經瘤等。其中又以藥物中毒性耳聾最為多見,每年都有很多鏈霉素使用不當造成小兒聾啞的病例。

與感音神經性耳聾相對,傳導性耳聾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聲音在傳導過程中出現障礙所致的耳聾,包括先天性外耳畸形、各種類型的中耳炎、耳外傷、耳道耵聹栓塞和耳硬化癥等病癥。專家表示,中耳炎是各地醫院耳鼻喉科門診的主要病源,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如果患中耳炎多年,未經系統治療,還有可能導致混合型耳聾,這種類型的耳聾兼備了傳導性耳聾和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特性,治愈較為困難。

中耳炎可能是耳聾先兆

在多年的臨床接診經驗中,楊燕珍發現不少孩子早就得了中耳炎,可是家長往往直到發現孩子怎么叫都不應,聽力嚴重下降或耳內有積液時,才送孩子到醫院治療,經常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此外,楊燕珍提醒,雖然看起來耳朵與鼻子相互獨立,但事實上耳朵與鼻子之間有一條叫做咽鼓管的“通道”,它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通道。腺樣體增生是兒童常見病,這是由于結構的關系,增生的結果往往就堵塞了咽鼓管的出口,導致中耳氣壓與外界不平衡,進而引發中耳炎。許多學齡前兒童經常因為腺樣體增生引發感冒鼻塞癥狀,但由于耳朵的不適感并不明顯,孩子也不易察覺與表達,所以往往家長一開始很難察覺。楊燕珍建議,家長日常觀察及帶孩子就醫時,耳鼻問題要聯合來看,不可孤立看待。

據楊燕珍介紹,正如許多人的認識一樣,現實中確實有“鳴久必聾”的現象,耳鳴常是耳聾的前兆,但耳鳴未必導致耳聾。她指出,耳鳴耳聾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耳鳴是指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聞蟬聲,或如潮聲。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覺減退,甚至消失。耳鳴可伴有耳聾,耳聾亦可由耳鳴發展而來。二者臨床表現和伴發癥狀雖有不同,但在病因病機上卻有許多相似之處。楊燕珍告訴記者,事實上,二者臨床上常同時出現,這使得許多耳鳴患者有一種錯誤思想,認為耳鳴一定會導致耳聾,甚至因此抱有恐懼心理,其實大可不必。對此,楊燕珍建議,患者若感覺耳朵有異樣,應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檢查,以便及早判斷原因,對癥治療。

此外,頸椎出問題也可能是耳聾先兆。據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醫生鐘志鋒介紹,他最近接診了一位外籍患者,自訴耳朵總是嗡嗡作響,遂讓人幫忙按摩左側耳朵,第二天醒來后感覺耳鳴更嚴重了,趕緊來就診。鐘志鋒對其進行了復位治療后,病人的癥狀得到了改善。鐘志鋒表示,由于有些按摩者對解剖學缺乏認識,用力過猛就會導致患者身上出現刺激性錯位的情況,進而導致耳鳴的發生,因此呼吁大家如有不適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規范治療。

鐘志鋒介紹,脖子長期酸痛也可能預示聽力將會出現問題。頸椎病引起耳鳴或突發性耳聾,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并不然。耳朵是由頸椎兩側的椎動脈的一個分支供血,當頸椎出現問題時,例如出現側彎,就會使椎動脈受到影響,導致分配給耳朵的血管分支供血不足,進而導致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同樣,如果頸椎小關節錯位,同樣也會刺激和壓迫椎動脈,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引起內聽動脈血流減少,誘發突發性耳聾。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頸椎問題,由此引發耳鳴、突發性耳聾等一系列聽力問題,這種情況甚至已經開始在小學生群體中出現。鐘志鋒提醒道,現在學生和白領壓力大,每天坐著低頭學習和工作的時間很長,如果坐姿不正確,頸椎很容易出問題,由此引發聽力和聽覺的問題。

全國每年新增聽損兒童逾3萬

中國醫學協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常務理事唐安洲曾在采訪中告誡患者,全國每年新增聽力損失兒童3萬余名。對于重度聽障人士而言,應該盡快選擇植入人工耳蝸,以最大限度地重返有聲世界。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先天性聽障發病率為2.19‰,其中半數由致聾基因引起,可見孕前檢測和篩查的重要性。專家提醒,引起聽力問題的原因可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類,耳聾產前診斷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新生兒遺傳性耳聾發生的手段之一。因此準備懷孕的夫婦不應忽視孕前檢查,特別是自己已患有聽障,或有聽障家族史、曾生育過聽障患兒的夫婦,在孕前進行聽障基因篩查,提早發現先天性耳聾、后天遲發性耳聾的患兒,并進行醫學干預,可以預防或減少聽障患兒的出生,避免出生缺陷。

要預防新增兒童聽障問題,除了孕前檢查外,還應做好孕期和嬰幼兒成長發育時期的檢查和預防。據了解,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包括風疹、巨細胞病毒或帶狀皰疹等)、孕期耳毒性藥物的使用(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危孕婦(糖尿病、慢性腎炎、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等等,都會對胎兒的聽力有影響。此外,新生兒出生時如果發生嚴重窒息、嚴重黃疸、重度羊水污染等情況,也可導致聽力損失。早產兒發育不成熟,引起聽力損失的比例會高于足月新生兒。

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后3天左右均應接受聽力篩查,可以發現部分高危耳聾新生兒和遲發性耳聾新生兒,實現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此外,由于小兒往往不能及時覺察聽力下降,常常導致言語發育遲緩,粗心的家長經常認為“貴人語遲”而耽誤了干預的最佳時機。因此,在兒童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預防感染性疾?。X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耳毒性藥物、頭部外傷、噪聲及中耳炎等導致聽力損失的主要因素。其中,耳毒性藥物中毒是以往我國聽障(尤其是聾啞癥)的重要病因之一,耳毒性藥物中主要指的是氨基苷類抗生素,常見的有: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新霉素等,其中新霉素毒性最大。如果耳中毒以前庭為主,患者則以平衡失調為主要表現,如走路不穩、眩暈等。若損壞以耳蝸為主,患者則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這種原因導致的聽障發生在用藥期間,也可以于停藥后發現,而且在停藥后一年仍可繼續惡化,且有一定的遺傳性。

7種人是聽障高風險人群,保護聽力應做到以下7條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專家表示,耳疾不是某個人群的“專利”,任何人都可能會耳聾、耳鳴。但從臨床醫學的角度看,以下7類人群屬于聽力障礙的高風險人群:一是有家族性耳聾病史者;二是曾有過其他耳病史的患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三是長期暴露于噪聲環境中的人群;四是有耳毒性藥物應用史者;五是慢性系統性疾?。ㄈ绺哐獕?、高血脂、糖尿?。┑幕颊撸涣怯胁涣际群茫缥鼰?、飲酒的人群;七是長期精神壓力過大的人群。

然而,不論對于聽障高風險人群還是普通人群,預防聽障、保護聽力都是維持生活質量的必要手段。專家介紹,根據聽力障礙發生的病因和人群的劃分,可以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

1. 如果家族中有耳聾成員,要引起重視,可進行耳聾基因診斷確診是否為遺傳性耳聾,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員出現耳聾。

2. 孕婦孕早期應加強營養、減少感染接觸,孕期應盡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高危孕婦還需加強自身及胎兒監測,以避免新生兒發生聽力障礙。

3. 對初生24小時內的嬰兒首先進行聽力篩查,對可疑聽力障礙的嬰兒進行定期跟蹤檢查,一旦確診耳聾,可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新生兒出生后如果發現外耳有畸形,應到專業耳科找專家咨詢和治療。

4. 積極預防和治療中耳炎。防止污水、異物進入外耳道,不要隨意掏耳,注意耳部衛生。一旦患上中耳炎,應到醫院及時就診,以免留下后遺癥。

5. 盡量不用或少用耳機,尤其長期在噪聲大的環境中(紡織車間、電鋸電鉆等)工作者,應注意佩戴防護耳罩,預防噪聲性耳聾。

6. 盡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如病情需要必須使用時也應密切觀察聽力變化,一旦出現耳鳴、口角發麻等癥狀立即停藥。

7. 老年人應養成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預防老年性耳聾。老年性耳聾患者應到條件好的醫院進行檢查,選配合適的助聽器。(記者 廖鈺嫻 通訊員 鄭海燕)

長時間聽耳機當心耳聾:專家教你保護聽力的正確姿勢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