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部日劇,最有感觸的還是《賢者之愛》。這部由四集組成的電視劇講述了兩個女人長達幾十年“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不僅從心理的角度描繪了她們之間的情和恨,更為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行為依賴心理暗示和感受的事實,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部特別的“心理劇”。

女主真由子是一名高級編輯,出身于書香門第家庭。她本來生活得無憂無慮,但十幾歲時,鄰居女孩百合的出現,使她的生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使原本的世外桃源變成了復仇的漩渦。百合由于在自己的家庭中一直感受不到家庭的溫馨和家人之愛,對真由子的生活非常羨慕,漸漸地就出現了“心理附體”的現象,也就是她從心理上開始認同真由子,并下意識地把她變成自己。一開始她心安理得地拿走真由子喜歡的東西,例如項鏈、玩偶等等。然后奪走了真由子的父親以及真由子的初戀。她毫無顧慮、隨心所欲地拿走真由子的一切,而且從不感受到內心的自責。

真由子面對百合肆無忌憚的行為,一開始是一籌莫展。她受到的良好教育讓她無法開口,無法拒絕百合的無理要求,所以她依然與她作陪,也承認百合是自己的好朋友。一直到有一天她親眼看到父親把百合擁在懷里,她雖然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扭頭而去,但本來健康的內心世界卻一下子分崩離析。父親第二天由于深深的自責選擇了輕生的道路。真由子內心十分煎熬,也感到恐怖,但因為年輕無力而無法理解所發生的一切,也無法指責百合,她也完全沒有進行自我發泄的可能。而百合則繼續為所欲為,在真由子僅剩的初戀對象諒一身上打主意。她終于搶走了諒一,從而讓真由子僅剩的一點夢想也化為泡影。真由子面對百合的貪婪,無力抵抗,也無法擺脫,似乎在心理上已經習慣了百合的行為方式。當百合的兒子出生時,她才看到了自己唯一的希望,一個轉機:那就是復仇。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通過一個方式來擺脫自己的無能和憤慨,復仇就是唯一的可能,而新生兒直己就是進行復仇最理想的工具。

整整20年,真由子通過調教百合的兒子直己,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通過言傳身教,讓直己成為一個無法離開她的人。她成功地掌握了一個本不屬于她的生命,終于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面對一個年輕的異性,她的身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復仇在她的心里已經不再是發泄仇恨的手段,相反她也產生了對直己的真情實意,她當然擔心她會失去他,但面對可能失去的愛人,支配她的不是仇恨,而是惋惜。更為重要的是,正如她對百合說的那樣,她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無法成為彼此”,成為孤獨的個體是她心理上新的認同感,她第一次不同意把父親留下的老屋賣給百合,她終于開始自主,開始要過自己獨立且孤獨的生活。

劇情發展到這個時候,我的同情心完全是放在真由子身上,對百合甚至產生一種莫名的憎恨,覺得她是自作自受,因為她的貪婪不僅讓人惡心,甚至讓人感到她的無恥。一直到第四集,百合在汽車上同真由子的對話,才揭示了前面三集她所作所為的根源。百合坦誠地告訴真由子,她可以接受真由子同兒子直己的關系,但她完全不能接受的是要與真由子反目,因為她根本離不開真由子,她甚至愿意和她同歸于盡。百合也真這么做了,看到這里,我的情緒也發生了變化,我突然有一種開悟的感覺,開始理解百合,也突然明白百合所作所為的大部分動機:百合從認識真由子開始,在心理上就開始停止成長為“個體”。面對真由子的那種高貴和淡定,她意識到只有自己成為真由子,才會有一種安全感,所以她必須獲得真由子曾經擁有和將擁有的東西;從根本上來說,她是通過這些行為來建立一種對自己的保護機制。百合無疑是愛真由子的,盡管這種愛的表達方式幾乎是病態,不言而喻,最終也就造成了自我毀滅的代價。

真由子活了下來,但變成了植物人。直己留在她身邊照看她。被她成功調教的直己這么做并不是完全出于愛,而是因為自己也從心理上需要她,盡管她已經無法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從心理依賴的角度來看,直己同自己的母親百合并沒有什么兩樣,他也是完全依賴自己羨慕崇拜的對象。真由子雖然擺脫了心理依賴,但這個怪圈繼續纏繞在直己身上。

這部電視劇的靈感來自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作品 《癡人之愛》,真由子調教直己,實現自己的復仇之舉,就出自于這部小說。我雖然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是我絕對相信,對本劇的編劇來說,這部小說只是一個引子,編劇只是通過這個引子展現人與人復雜的關系以及人無法言表,有時甚至無法感觸的種種心理現象。

聽說,看過這部劇的觀眾反應也很不同,也有人認為這部劇甚至“毀三觀”,當然是因為真由子同直己的所謂“母子戀”。我想,這些人之所以這么想,不足為奇,因為我們的觀眾已經習慣于看那些所謂“正常的愛情故事”,盡管這些故事幾乎沒有真實性。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真實生活中,我們的“真實”不會那么“循規蹈矩”,不是因為我們不愿那樣,而是人在很多情況下會制約于自己的經歷所造成的心理機制,甚至不能自拔。這也正是我推薦《賢者之愛》的原因之一。(李健鳴)

依賴心理的“瘋魔”:我掠奪,因為我想成為你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