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醫、轉診時間延遲,會導致治療時間縮短。三甲醫院設立胸痛中心,建立科學、高效救治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發病人數上升 及時施救不易
近年來,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15年中國心血管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0萬人,其中,每年新發病患者約70萬人。
我省沒有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根據全國相關數據資料推測,每年急性心肌梗死新發病患者約為1.3萬人。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方法是急診介入治療,把堵塞的血管開通。但與龐大的發病人數相比,真正能夠獲得及時救治的很少。2015年全省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網絡直報系統統計數據顯示,全年僅有800例患者得到及時介入治療。
“采取溶栓或介入治療的患者,僅占發病人群的30%,對于70%的患者而言,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有的死亡,有的則發生心功能損害而致殘,這一現實狀況令人心痛。”省心血管病醫院急診科主任宋曉健說。
前段時間,一位臨汾市43歲的男性患者感覺腹痛,其愛人經營著一個小診所,憑經驗認為是胃痛,就給他按胃病輸液治療,結果一天多時間都沒有好轉。后來,家人輾轉送至一所三甲醫院,患者被診斷為心肌梗死,從發病到確診已經有30個小時,患者最終去世。
“這樣的病例屢見不鮮,都有著讓人心痛的教訓。首先,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時癥狀不典型,經常表現為胃疼、肩膀疼,甚至還有的是牙疼。其次,病情進展快,如果搶救不及時,幾個小時就會致命。第三,獲得有效治療的時間越晚,效果越差。如果發病1小時內獲得有效治療,死亡率為1%;隨著時間延長,死亡率會快速上升,6小時之內獲得有效治療,死亡率會升至6%。”省心血管病醫院院長韓學斌介紹。
通常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介入治療的最佳時間為發病6小時之內,發病12小時之內也可以做,但效果不佳,超過24小時,心肌壞死面積大,介入治療猶如“水淹旱田”,無濟于事。
發病誘因明確 防范意識當先
急性心肌梗死前些年屬于中老年人群的高發疾病,現在呈現出年輕化趨勢,40歲至50歲的男性成為發病的高危人群。在省心血管病醫院接診的患者中,也不乏20多歲的年輕男性。
專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誘因多為以下幾種:一是情緒波動,大喜大悲,致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血管痙攣;二是暴飲暴食,攝入大量油膩食物,使血液粘稠,易堵塞血管;三是過度疲勞,長期不良睡眠使人的免疫功能、身體預警功能下降,“過勞死”多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另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控制不良以及大量吸煙、酗酒、肥胖等,都是心梗發病的誘因。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因為高血壓是動脈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當患者血壓突然升高時,極易造成動脈內斑塊破裂,致使急性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梗死。”宋曉健強調。
為防范心梗發生,要注意控制發病的危險因素,降低患病的可能性,特別是要避免動脈硬化發生。假如已經發生動脈硬化,則應將其列入心肌梗死疾病防范重點人群。患者自己也應有防范意識,當發生胸痛、胸憋等癥狀時,要及時到專業醫院就診,切勿大意。心梗患者在發病前一周時間,就會出現體能下降、胸口憋悶等身體不適狀況,須引起高度重視。
胸痛中心建立 高效救治成真
由于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癥狀不典型,患者及家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多數患者都是輾轉幾次,才獲得專業醫院的救治。就醫、轉診時間延遲從而導致患者治療時間延誤,一直是現實問題。
進入急診的患者,通常需要先進行分診,組織心內科醫生會診,再轉至住院進一步治療,按照這樣的常規程序進行,通常在2小時以上,導致患者接受院內救治時間出現延遲。
近幾年,為了加快心梗患者救治速度,許多三甲醫院在急診科開通“綠色通道”,通過“先收治,再辦入院手續”以及在急診科設置溶栓治療等具體舉措,以改善就醫流程。胸痛中心是基于“綠色通道”的運行,建立的一種更為科學的救治體系。
“心梗患者的救治,不只限于急診科,需要全院相關科室的協同參與,包括急診、心內、導管室、影像、超聲、CT、綜合檢查等科室的共同參與,通過建立科學、高效的救治模式,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韓學斌說。
2015年3月,省心血管病醫院胸痛中心成立,經過8個月積極建設及完善,當年11月份,順利通過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及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認證。“中心成立后,普及胸痛患者急救理念的同時,將急救網絡不斷從院內向院外延伸,通過醫聯體內醫院協作、周邊縣區醫院及社區衛生中心轉診等方式,著力構建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并且取得明顯成效。”韓學斌介紹。2015年,該院實施了346例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手術,而在2016年,實施712例。這也有效證明,隨著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患者的救治時間更為高效,救治能力進一步提升。
急救知識及診斷能力培訓一直是宋曉健的重要工作內容。“具體來說,醫院內要對急診、心內科醫護人員進行救治能力培訓,對輔助科室進行協作技能培訓。醫院外主要對基層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病情鑒別、診斷培訓。”宋曉健說,“我們所做的工作,最終目的就是實現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有效治療,挽救患者生命。”(記者 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