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病因,全球99%以上的宮頸癌病例與其相關。那么通過定期篩查揪出HPV病毒就能預防宮頸癌了嗎?答案是未必。在日前舉行的一個關于宮頸癌篩查的健康教育活動上,專家建議,要特別留意HPV病毒中的高危型病毒株。

據了解,目前臨床已知的HPV有100多種亞型,其中大部分類型被視為“低風險”,與宮頸癌并無關聯。但是,有14種HPV類型被列為“高風險”,已被證實會導致幾乎所有的宮頸癌。其中,兩種風險最高的病毒株—— HPV 16和HPV 18 可導致約70%的宮頸癌病例。

研究發現,相比無HPV感染的女性,攜帶這兩種病毒株的女性發展為宮頸癌前病變的可能性高出35倍,即使細胞學檢測結果正常,如果HPV16、HPV18呈陽性,每10位女性中仍會有1人存在宮頸癌前病變。

專家強調,HPV檢測的主要目的是發現高度病變或高風險病毒株,而非單純檢測出感染HPV病毒。2015年婦科腫瘤協會(SGO)和美國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協會(ASCCP)聯合推薦HPV初篩起始年齡為25歲,若初篩陰性,再次篩查間隔為3年;HPV16/18型陽性者,有高度的病變風險,應立即轉陰道鏡篩查;而HPV16和18型之外的其他12種高危HPV陽性者,應結合細胞學進一步分流。(記者黎蘅)

防治宮頸癌 盯緊高危型HPV感染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