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后,他們的吃喝拉撒睡就成了全家關心的頭等大事。但有的時候,過度的關注和焦慮不僅不利于寶寶健康成長,甚至會影響到家長的身心健康。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邵潔就遇上一個為孩子吃飯操碎了心,最后焦慮成疾的新手媽媽。

這個媽媽三十多歲,寶寶三個多月大。前三個月,寶寶胃口很好,每隔2~3小時就要喂一次母乳,每次吃120~130毫升母乳。這樣喂了三個月,寶寶養得白白胖胖,全家人看著都歡喜。

但三個月后,媽媽發現孩子的食欲大不如前了。喝奶的間隔延長到3~4個小時,奶量也減少了近一半。媽媽擔心孩子營養不夠,就在孩子還沒睡醒,迷迷糊糊的時候強行給他喂奶。孩子雖然在睡夢里吃了奶,但睡醒后更不愿意進食了。

眼看著孩子食量下降,生長速度減慢,媽媽著急地帶著孩子來找邵潔。邵潔首先給寶寶量了身高,測了體重,檢查了各項指標,結果發現每項指標都在均值以上。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發育棒棒噠,一點問題也沒有。她告訴這位新手媽媽,三個月內寶寶生長最快,食量也大;當體重增長到一定程度身體會自動調控,生長速度會變慢,食量也有波動,這是正常的現象。“三個月前,媽媽要做到‘按需喂養’,孩子饑餓引起哭鬧時及時補喂就可以了,不要強求喂奶的次數和時間。三個月后,要逐漸建立起規律哺喂的良好習慣。”

可是,這個媽媽怎么也聽不進去醫生的專業建議。她堅持自己寶寶出現發育不良,擔心寶寶吃得太少。交流下來,邵潔覺得寶寶沒啥問題,倒是媽媽情緒不對頭,需要盡快干預。她建議,暫時讓家里其他人來帶養孩子,媽媽要盡量休息,盡早去看醫生。后來,這位媽媽被心理科醫生診斷為產后抑郁,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月。邵潔再次見到她時,她臉色紅潤不少,從前的焦慮情緒也消失了。

邵潔說,現在的年輕父母健康意識強,非常注重孩子早期的喂養問題,但沒有理解什么是均衡合理的營養。比如家長給孩子吃很多貴價水果,不僅沒有多大必要,甚至會導致糖分攝入過高,增加今后得糖尿病的風險。

記者 張冰清)

新手媽媽一著急 患上產后抑郁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