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記者在近一個星期的走訪中發現,設立母嬰室的公共場所和單位雖然較前些年有所增加,但總體情況仍不樂觀。“少、不夠私密、位置難找、形同虛設”,是多數媽媽對母嬰室現狀的評價。
公共場所:衛生和形象難兼顧
前不久,家住河北省邯鄲市的宋女士帶著個月大的女兒小美到公園曬太陽。小家伙餓了,回家路上越哭越厲害。
“還好遇到一位好心的大姐幫我‘放哨’,我在路邊慌慌張張地給寶寶喂了幾口奶。”宋女士說,“以前看到一些媽媽在公共場合‘袒胸露乳’給寶寶喂奶,覺得不太文明。當了母親后才發現,公共場所沒有哺乳空間,如果不想在衛生間里喂奶,就只能不顧形象了。”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生兒數量為1655萬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媽媽都經歷過宋女士的遭遇和煩惱。
今年2月,影視演員馬伊琍在微博中吐槽很多公共場所的母嬰室設計沒有真正考慮到實際需要,形同虛設。她寫道:“很多時候‘背奶媽媽’急需要插座來使用電動吸奶器吸奶。由于母嬰室沒有插座,我在哺乳期趕飛機,每次都不得不跑到女廁所的電動馬桶旁尋找插座,沒有插座時就只能手擠了。”
記者日前走訪了北京市的火車站、長途客運站、公園、商場等公共場所,發現設置母嬰室的公共場所是少數。設置了母嬰室的,有的沒有引導牌,很難找到;有的平日“鐵將軍把門”,要使用必須先找工作人員開門;有的大門無法反鎖,媽媽在里面哺乳時,他人可隨時推門進入。
單位:“背奶媽媽”難堅持
天津市從事文案策劃的職員李筱芮今年28歲,生寶寶后,她每天上班都帶上吸奶器、冰包、儲奶瓶。然而,她的背奶生涯僅僅維持了4個月。
李筱芮的單位和多家公司共用一個寫字樓,沒有設置母嬰室,而且辦公室是大開間。她不得不把吸奶地點選擇在衛生間。
“擠奶時,要先用酒精給馬桶蓋消毒,再把吸奶器、奶瓶放在馬桶蓋上,每次需要20分鐘~30分鐘。排隊的人一催促,就會手忙腳亂,弄得到處都是。”李筱芮說。
漸漸地,李筱芮發現奶量明顯變少了。背奶的第4個月,李筱芮患上了乳腺炎,乳腺里的腫塊化膿了,最后通過手術進行清除。
“原本,我打算聽醫生的話,母乳喂孩子到2歲,至少也要1歲以上,可是現實情況讓我實在沒辦法堅持!要是有個母嬰室供哺乳期的媽媽們使用,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李筱芮說,每想到此,她對寶寶充滿了愧疚。
成本并不高 關鍵在意識
2013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聯合推出“母愛10平方”活動,目前該活動已覆蓋全國90多個城市,許多地方也在推動母嬰室的建立,但仍然無法滿足需求。
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華教授說,設立一個母嬰室僅需要幾平方米的空間,建造的成本不高,程序也并不復雜,關鍵就是單位領導重視不重視。
北京市總工會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母嬰室的稀缺和公共場所建立母乳喂養室的法規不健全、不完善有密切關系。《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鼓勵女職工較多的用人單位建立衛生室、孕婦休息室、哺乳室,但僅使用了較寬松的字眼予以要求,并且這一規定的約束對象僅局限于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并未被納入其中。
戴耀華說,應在新建、擴建重要公共設施時將母嬰室列入規劃。建議把“在公共場所建立母嬰室”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中并加以落實,明確在長途汽車站候車室、地鐵站、公園、商場、醫院等人員流動比較集中的場所新建或改建一定數量的母嬰室。同時,育齡女職工較多的企事業單位應率先建立母嬰室,將其影響力逐步向社會輻射。
北京市總工會的工作人員認為,相關部門最好能夠統一母嬰室基本設施的標準,設計者也要本著合理、易用原則,從母嬰實際需求出發進行設計,避免母嬰室“能看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