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黑衣壯族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圖片)

《廣西黑衣壯族人群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自然科學二等獎)

《廣西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研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不少去過泰國旅游的廣西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光從語言上來說,不少泰語居然和壯語有相似之處。

是不是壯族和泰國泰民族之間有什么聯系?廣西民族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曾從分析壯族與泰族在語言、文化、服飾、生活習慣等諸多相同之處,提出了“廣西壯族與泰民族有共同祖先”的設想,但苦于沒有遺傳學上的證據。在尹瑞興教授主持的“廣西黑衣壯族人群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中,則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成果。

專家們研究主要對象是廣西黑衣壯族人群。黑衣壯族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亞組,其生活形態在壯族各支系中保留得最完整、最原始,被人類學家稱為壯族的“活化石”。專家在人類分子遺傳學上研究發現,黑衣壯族是泰老民族南遷途中遺留的群體。

而在“廣西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研究”中,專家則發現,廣西壯族常見的基因型——Viangchan變異型是壯族人具有特征性的G6PD缺乏基因型,也是泰國人常見基因型,為“壯族人與泰國人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駱越民族)”提供了遺傳學的佐證。

當然,這只是研究中有趣的一面。這樣的創新研究,能解決哪些健康問題?

尹瑞興表示,研究遺傳學上比較保守民族(聚居、族內通婚、和外界交流較少)的血脂和血壓水平差異,探討這些人群高脂血癥、高血壓發病的分子遺傳學和分子流行病學問題,對其高脂血癥、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13年來,尹瑞興帶領課題組翻山越嶺、走鄉串寨,深入黑衣壯族村屯取樣、調查。他們在研究和分析后發現,黑衣壯族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當地的漢族人群,而血脂水平和高脂血癥患病率則明顯低于當地的漢族人群。

該課題組首次發現了3個基因5個位點決定人們飲酒對血脂水平的影響程度不同,也就是說,因為人群基因變異的程度不同,會出現有些人飲酒有好處,有些人有點好處,有些人沒好處。同時,還有多項首次發現的研究成果。

這些研究結果為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積累了寶貴的分子流行病學資料,加深了人們對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發病因素和相互聯系的認識,也為政府部門制定防治政策提供了科學的參考。

廣西是G6PD缺乏癥的高發區,人群中患病率達到4.19%-16.06%,是我區重點防治和研究的疾病之一。有該癥的人平時無癥狀,但在新生兒期可導致高膽紅素血癥,吃蠶豆或一些藥物時可能出現溶血,該癥可致蠶豆病、藥物性溶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和感染性溶血等疾病,因此早檢測、早發現、早預防就顯得非常重要。

目前,由廣西醫科大一附院專家領頭,我區多家醫院和技術開發單位合作研究,已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之一便是研發、完善、推廣和商品化簡易的G6PD檢測方法——G6PD試紙。目前,該試紙已臨床推廣,例數已經超過10萬例,有力支持了各級醫院,特別是基層醫院對G6PD活性檢測,為新生兒出生缺陷篩查,提供了簡單快速的檢測方法。

泰國也是G6PD缺乏癥的高發區,廣西對該癥防治研究的成果還可以與泰國共享。(記者梁瑩 通訊員藍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