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不是“補陽法”
采訪專家: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中醫師 阮志忠
很多年輕人,也加入了三伏貼的粉絲群,但他們對于三伏貼的要求也特別高,覺得貼完之后就變成噴火的葫蘆娃了,渾身暖洋洋,冬天不怕冷。
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陽氣的知識。陽氣在生命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精”。“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襲,維系陰陽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陽氣在生命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御寒能力下降。 也就是說,陽氣虛衰,機體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
冬病夏治就是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派生出的一種治療方法。根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法則,對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復發、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緩和期(三伏天)進行扶正培本的治療,從而增加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冬夏季節減少發作或減輕發作乃至不再發病的目的。盡管“冬病夏治”總結起來,一是針對寒邪,二是針對體質虛寒。雖然它是一個驅寒的方法,但依然是治療手段之一,也有固有的適應癥,更不是所謂的補陽大法。
三伏貼不是流水線
三伏貼是一個診療手段,有其專業化的技術背景,更不是所謂的流水線工程,來了就在背后貼幾個膏藥,就算冬病夏治了。冬病夏治也需要四診合參,在專業化的指導下,進行對癥的穴位選擇,且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只是手段之一,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中醫敷貼期間也不要盲目減藥、停藥。另外,冬病夏治是防治冬季易發疾病,在夏季癥狀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癥狀,所以治療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顯現。據相關臨床統計,冬病夏治在咳喘方面的有效率可達70%左右(所謂有效,即減少發病次數,發病程度,縮短病程等)。南京市中醫院“組合拳”開展冬病夏治,目前一共6個科室同時開展,分別是針灸科、兒科、呼吸科、老年病科、養生康復科、腎病科。這幾個科室各有側重,患者可以各取所需。
“發皰”到底正不正常?
這個問題似乎意見也不統一,從這么多年冬病夏治的貼敷經驗來看,如背部有紅、腫、刺、癢等癥狀,或背部貼藥處出現針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皰,屬藥物貼敷后的正常反應,患者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癢、防止滲出;如果水皰較大或有少量滲出,可用消毒過的針刺破水皰,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皰中的滲出液,再用紫藥水涂抹局部;如果滲出液體較多,可使用2‰的黃連素溶液冷敷患處,待滲出減少后再用紫藥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皰體積巨大,或水皰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皮膚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象,應到專業醫院尋求治療。
治療期間要管住嘴巴
治療期間,應注意夏季特點,從飲食、藥物及起居方面綜合調養: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傷陰。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等。二是忌大量服用寒涼之品。夏季炎熱,往往易貪涼飲冷,若大量進食寒涼之品,則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泄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陽虛宿疾。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則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四是忌過量運動,以免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虛。
貼的時間不是越長越好
一般會建議成人是4-6小時,小孩是2-4小時,有些大人覺得貼上去,背部也沒有特別不適,也不會及時把藥餅拿掉。建議,第一次貼的時間不必太長,主要了解一下藥性,最好別把皮膚貼出水皰,以免影響第二、第三次的治療。等到第三次,貼敷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因為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修復,有時候皮膚起皰效果更好。
(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