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伏天后,“濕”的感覺常常影響著人的體感舒適度以及健康狀況。這“濕”一方面來自季節氣候的自然變化,長夏伏天本身氣溫高、濕度大,總讓人感覺渾身黏糊糊、濕噠噠的;另一方面有些朋友本身體內的“濕”就比較重,如體質比較差的,或者體形偏胖的朋友,內外濕相結合不僅粘膩的感覺會更明顯,甚至會經常疲乏無力,吃東西也沒胃口。有關專家表示,濕重可影響脾胃正常功能,加重或變生他病,引起一系列不適癥狀。因此,在伏天濕氣重的時節,不妨從利濕飲食、適度運動及穴位按摩等方面入手,調理脾胃,幫助祛濕。

指導專家 石家莊市第二醫院中醫科主任 田金悅

濕從何生?內外因皆有

入伏了,不僅氣溫增高,濕度也增加,“濕”的感覺不僅影響了人體的舒適度,也會加重某些疾病的癥狀,造成一些健康困擾。那么這“濕”是從何而來呢?中醫認為,濕之所生,既有季節天氣變化的外在因素,也有人體脾胃功能變差的內在因素。伏天基本是處于長夏的時期,長夏在夏之后、秋之前,這一時期的季節特點就是悶熱,外界的濕度大,熱就不容易以汗的形式排出,正常的代謝受影響,身體自然就會感覺粘膩、濕滯不適。

另外,中醫所說的長夏時節,在五行上與土對應,在五臟上與脾對應。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攝入到身體里的水液、食物等消化、吸收,并幫助將這些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一旦脾的運化功能變差,不能正常代謝,就會出現舌苔厚膩、疲乏無力、不思飲食、大便粘膩等一系列“濕”的癥狀。而且外在的“濕”也會影響脾的正常功能,伏天濕盛困脾,脾的運化受阻,因此就可表現為伏天里不想吃飯、身體總是困乏等“濕”的表現。

濕有何害?易困脾病纏綿

濕與脾可以說是互相影響的,脾虛失于運化則可生濕,而濕盛也可困脾,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濕邪困脾可影響脾之運化,可導致消化不良、大便粘膩不成形、身體乏力倦怠、容易犯困甚至頭昏沉、四肢沉重等癥狀不適發生。

中醫有六淫之說,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濕”作為其中一個致病因素,不僅容易與其他致病因素相結合,而且一旦與“濕”結合,疾病往往會纏綿難愈,容易反復。例如濕與風或寒相結合,成風濕、風寒濕則可致關節疼痛、腫脹、肌肉酸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癥狀;濕與熱相結合,成濕熱則可見關節紅腫等癥;若濕與暑相結合,成暑濕,可致暑濕感冒,除發熱外還可表現為頭身困重、胸脘痞悶等癥。

在伏天外濕比較重的季節,即使是健康人群也會感到不適,容易出現頭昏沉,身體疲乏無力或不思飲食等癥狀。如果原本體質就較差或患有風濕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伏天就更容易加重癥狀。因此,在伏天里,平素體弱或患有基礎疾病的朋友,則更應注重祛濕。另外,中醫認為“肥人多濕”,肥胖人群一般來說屬于濕性體質,痰濕較重,所以也應注意清利飲食幫助排濕。(記者梁蕾)

“桑拿天”來了 千萬別讓“濕”氣纏身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