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進入今年的頭伏,“溫度高、濕度大”是“伏天”的一大特征。那么,為期40天的“伏天”里,如何保證飲食安全呢?7月15日,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關于“伏天”飲食安全的科學解讀》,邀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等4名專家就“伏天”食品安全進行了解讀。
據了解,受微生物作用、自身酶解作用、氧化反應、環境因素等影響,“伏天”食物更容易發生腐敗變質。對此,專家們建議,在盡可能保證原料新鮮的前提下,應及時做好食物的清洗、烹飪和低溫冷藏,這是“伏天”預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要通過正規渠道選購食品,看清食品的品牌、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生產批號等內容,盡量不購買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對生鮮食品可以通過看、聞、觸等感官方法挑選。要索取、保管好購物發票,一旦食品發生質量安全問題,可以及時維權。
購買食材后應清洗干凈,并盡快燒熟食用,對一次吃不完的食物及時放到冰箱冷藏或冷凍,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但需注意的是,放在冷藏室的水產品或肉制品保質期一般為2-4天。水產品屬于夏季容易發生變質引發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購買后要及時食用或冷藏,蒸煮時需要加熱至100℃并持續10分鐘以上,水產品燒熟至食用放置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盡量不要生食。
在外就餐時應挑選衛生環境良好的餐廳,減少或避免在路邊流動攤點用餐。如發現食物有異味,應及時向餐廳服務員反映。要注意保存好相應票據,發生食物中毒要及時就醫,并撥打12331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與此同時,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易腐食品冷鏈儲運環節的監管,加大對市場上流通食品微生物指標的抽查力度。嚴格查處操作不規范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記者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