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王文權博士在導師虞先濬教授指導下,歷經6年臨床研究發現,胰腺癌微環境可用于預測患者預后,即通過檢測胰腺癌患者術后腫瘤標本中4個分子免疫標記的不同表達,準確判斷患者術后生存預期;而術前通過超聲胃鏡穿刺法,也可獲知胰腺癌患者微環境中4個分子免疫標記的不同表達信息,由此鑒別出不能從手術中獲益的患者。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外科學頂級期刊《英國外科學雜志》上發表。

腫瘤微環境是指在腫瘤生長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和非腫瘤細胞共同構成的,與腫瘤發生和轉移相關的局部穩態環境。王文權從79名術后胰腺癌患者的腫瘤標本中,檢測到有6個分子免疫標記陽性細胞(即CD4+、CD8+、CD117+和CD15+、CD20+、CD206+),它們受SMAD4突變基因的控制,從而導致胰腺癌惡性程度的增高。王文權等還發現,6個分子免疫標記陽性細胞中,前3個是“優良分子”,后3個是“破壞分子”。

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患者體內2個破壞分子表達高,優良分子表達低,加之SMAD4基因已突變,其預后就很差,即便是早期患者預后也不好;如果2個破壞分子表達低,優良分子表達高,加之SMAD4基因未突變,患者預后就很好,術后中位生存期可達26個月以上,有的患者已生存72個月以上。對151名胰腺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試驗證實,與上述研究成果結論一致。

王文權團隊隨機挑選54名胰腺癌患者,將術前以超聲胃鏡穿刺法獲得的患者體內微環境中的4個分子免疫標記的不同表達信息,與術后腫瘤標本檢測結果進行比對分析,證實微環境檢測確可預測術后患者預后,即鑒別出潛在的、不能從手術中獲益的患者。(記者孫國根 通訊員董楓)

(來源:健康報)

復旦大學: 胰腺癌術后生存期可預測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