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的濕氣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如果體內濕氣嚴重,濕邪不去,各種不爽就會找上你。所以,炎炎夏日除了要注意解暑之外,日常養生更要注重祛濕。
那么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呢?銀川市中醫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心病科主任李志明認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濕邪濕氣主要通過大小便、汗液排出。要想真正祛除體內濕氣,還得先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當然,到底濕不濕?怎么正確祛濕?最好在專業中醫的指導下進行,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招 越不愛動越要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癥。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步走、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但運動出汗后,千萬不要馬上吹空調、吹風扇,也不要馬上去沖涼,因為這樣做最容易使內濕外濕相合,傷身體。
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第3招 避開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的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濕氣易入侵體內。夏夜,很多人喜歡睡地板,但大量的濕氣入侵會導致關節、四肢酸痛,甚至引發風濕性關節炎。
第4招 養脾胃,祛濕治本
由于濕氣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蘊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余的濕氣之后,還得養脾胃。在祛除濕氣之后,可以用“四君子湯”: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煲湯,有健脾養胃的功能。還可以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達到健脾祛濕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米煲湯,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濕湯方。另外,夏天還可以多吃豆類,如扁豆、赤小豆等,均有祛濕作用。“民間流行的紅豆薏米粥,除濕效果也不錯。”李主任推薦。
第5招 多吃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里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里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待全身發過汗以后,濕氣重的情況也會有所緩解。
第6招 穴位針灸
針灸陰陵泉、足三里穴也可起到祛濕功效。陰陵泉在膝蓋下方,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和祛濕要穴。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釋疑拔罐和刮痧能祛濕嗎?
很多人認為拔罐和刮痧能夠快速除濕,中醫專家怎么看?
“拔罐和刮痧這兩種方法具有疏通筋骨、去風通絡、解毒等功效。拔罐的主要目的雖不在祛濕,但也能‘拔’出部分的組織液,有一定的祛濕作用。但由于出來的水分不多,祛濕作用其實十分有限。而刮痧幾乎沒有祛濕的作用。”李主任認為。
提醒 祛濕也要分體質
整個夏季,祛濕是一個重要的養生主題。不過,濕氣重也分不同類型,與個人的體質相關。“濕氣重的人首先要辨證濕的類型。除了食療外,還可以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采用利濕的藥物,緩解表面癥狀。”中醫專家提醒。
夏天最常見的就是濕熱,脾虛體質加上熱性體質者,最容易有濕熱。體質虛寒者可能出現“寒濕”,而典型的痰濕體質者,也會出現“痰濕”。因此,祛濕的方法也應該根據體質不同有所不同。例如濕熱者可以在涼茶方中加入木棉花、雞蛋花,增強清熱功能。痰濕者可以用陳皮、半夏、茯苓、薏米煲涼茶。
Tips
夏天祛濕藥膳方
薏米赤小豆湯——健脾祛濕
取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制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凈,放進湯煲內,煲一個小時,調味即可。功效:健脾、利濕,尤適宜濕久化熱、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者。
冬瓜粥——利尿祛濕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凈,帶皮切成小塊,和粳米一起放入砂鍋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并能利尿祛濕,同時也是消暑佳品。(記者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