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提起肝炎,很多人會想到乙肝、甲肝,丙肝顯得“默默無聞”,而這恰恰與丙肝現狀非常吻合:很多人感染了20多年,因為進展到肝硬化了才發現它!丙肝與乙肝的傳播途徑一樣,癥狀卻很隱蔽,甚至在體檢中還有三成患者肝功能檢驗正常,以至于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很多患者晚期才就診

有數據顯示,我國丙肝的發病率為3.2%,相當于有約4000萬丙肝病人。

“丙肝病人來看病的,很多已經是肝硬化了,說明已經感染20~30年了,這是一般規律。”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楊路介紹,由于丙肝的不可預防性、發病的隱匿性和常規體檢中沒有檢查丙肝這一項,且公眾對丙肝的認知度依然偏低,所以很多患者都是到了疾病晚期才到醫院就診,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通常,丙肝的潛伏期為2周到6個月,所以80%的患者在感染丙肝病毒后不會出現任何癥狀,但暗地里病毒依然在作惡,漸漸地侵蝕肝臟。感染丙肝病毒后,約15%的人可以自行清除病毒,但85%的急性患者會進展為慢性丙肝。如果沒經治療,10%~15%的患者在感染后20年左右發展為肝硬化,晚期肝硬化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肝衰竭或肝癌。

“丙肝的危害性比乙肝更大。乙肝中還有部分是病毒攜帶者,有可能終身不發病,但丙肝患者則一定會發病,還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楊路指出,丙肝患者肝硬化的概率也比乙肝要高。

癥狀輕微不易發覺

36歲的公司職員劉先生,近日因急性闌尾炎入院手術,在術前檢查時卻被醫生告知,他感染了丙肝。“但是我平時體檢,肝功能都是正常的,為什么沒發現丙肝呢?”劉先生非常不解。

記者了解到,丙肝患者感染后,大多數癥狀比較輕微,如出現乏力、食欲減退、惡心等,少數具有黃疸、肝脾腫大等癥狀,還有部分患者為隱匿感染,沒有任何癥狀。因此很多患者感染丙肝后并不知曉,多數病人不能及時就診,而等到出現肝硬化、肝癌時才發現感染丙肝。

專家提醒,平時常見的體檢、孕檢等檢查中,如果僅僅有肝功能檢查或乙肝五項檢查,是無法檢查出丙肝的。只有檢查單中加上“丙肝抗體”或“丙肝病毒”的檢查項目,才能發現“沉默殺手”的蹤跡。

丙肝高危人群有哪些?

■維持血液透析者;

■共用過注射器者;

■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檢查、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

■靜脈注射毒品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親所生的嬰兒;

■接觸過丙肝病毒陽性血液者;

■不安全性行為者;

■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器具進行文身、針灸、美容(穿耳洞等)等的人。

轉氨酶偏高別忽視

李女士今年38歲,8年來,每年體檢都正常,僅轉氨酶略有偏高,醫生建議李女士再做進一步的確診,可是李女士一直沒當回事。今年因意外需要手術時,卻被告知染上丙肝。據介紹,其實像李女士這樣的病例很常見。感染丙肝的患者,在體檢中有三成肝功能檢驗正常,平時也沒什么癥狀。還有部分患者僅出現轉氨酶偏高,卻被誤以為是疲勞、飲酒等引起,因此耽誤了診斷和治療。

規范治療,丙肝可治愈

與乙肝只能控制病毒、難以治愈不同,只要早發現、早治療、規范用藥,丙肝是可治愈的。

據了解,以往治療丙肝的基礎方案是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受益于近年科學家對丙肝病毒基因研究的突破,目前在國際上已有多種口服抗丙肝藥物獲批上市,這將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并降低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縮短治療療程。

疑問

一起吃飯會不會傳染丙肝?

楊路介紹,一起用餐、握手、擁抱、共用辦公用品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播丙肝。丙肝的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一般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血液傳播是丙肝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包括共用注射器進行靜脈吸毒;輸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誤區 別亂吃保肝護肝藥

專家提醒,當我們在體檢中發現轉氨酶升高時,最好能請專業的醫生來幫忙判斷升高的原因,遵從醫生的處理建議,切勿自作主張。

“還有些人一旦在體檢中發現自己的轉氨酶偏高時,就變得忐忑不安起來,自行去藥店買些保肝護肝的藥物來吃。盲目用藥物進行保肝護肝治療,不僅有可能延誤病情,而且還可能因濫用藥物造成藥物性肝炎等肝損害,最終導致保肝不成反傷肝。”

建議

日常護肝很重要

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丙肝,但是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切斷傳播途徑,丙肝是可以預防的。包括拒絕毒品、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等可能引起出血的個人用品等。

平時一定要重視肝臟健康,注重養肝護肝,要做到飲酒適量、均衡膳食、不濫用藥物、正常作息、保持好心情等。(記者劉威)

科普:“沉默的殺手”——丙肝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