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至,人體容易出汗,如果汗后立即把空調溫度調得過低,甚至有對著空調吹等動作,易引發空調病。
血熱的人是一種內熱,除運動,循經做頭部、面部、腳部保健按摩外,還應注重飲食調養。蓮藕栗子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幾天前,張先生從工地下班回家,一身大汗淋漓,立即把空調打開,還不解熱,又對著電扇使勁吹,同時從冰箱拿出冷飲“咕咚咕咚”喝了一大杯,接著用冷水沖了涼。睡到半夜,他就開始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噴嚏不斷、咳嗽不止,到醫院一查,醫生稱是因“人造賊風”而致病。
據了解,“人造賊風”是人為因素導致的“虛邪賊風”,自然可預防。時值盛夏,應盡量避免出汗時吹風、入水、飲冷、露宿、久著濕衣等。
從室外進入室內 應先在常溫下“冷卻”
炎熱的三伏天里,人體愛出汗,如果汗后立即把空調溫度調得過低,或對著電扇吹,易引發空調病。因為此時全身皮膚毛孔為了散熱處于開放狀態,突然觸冷,毛孔來不及收縮,風寒之邪氣便趁虛而入,這就是“人造賊風”,它侵襲人體后可能導致感冒、咳嗽、身體疼痛、關節炎等疾病。
經常貪涼,風寒濕等邪氣易從外侵襲人體,導致風濕類疾病。出汗時馬上進空調房,又會導致中暑、感冒等癥狀。寒濕氣趁虛內侵,風與濕邪內外相搏,會形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還可致咳嗽、胃痛、肝炎等多種病癥。
正確方法:
從室外進入室內時,要先讓自己在常溫下“冷卻”10至20分鐘,等皮膚溫度下降收汗后,再在電風扇旁或空調房(26℃左右)休息。男士不宜赤膊,女士不宜著吊帶衫、露臍裝、低腰褲等。
運動后不要馬上入水 熱水沐浴利于機體排熱
俗語云:汗水沒落,冷水莫澆。夏日人們戶外活動后,為盡快消汗除熱,往往喜歡冷水浴或游泳來降溫,身體驟然遇冷水,會使張開的汗毛孔立即收縮,汗孔關閉,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可引起高燒。
大汗時用冷水洗頭,會因腦部毛細血管遇冷迅速收縮,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痛、頭暈、昏厥,甚至休克等。因汗出時毛孔打開,水濕極易從汗孔而入,侵入肌肉腠理骨關節內,還會導致風濕、寒濕身痛等癥伏。
汗出時游泳,水濕從汗孔而入,停滯肌膚筋脈,阻礙營衛氣血運行,則全身關節疼痛、浮腫,濕熱交蒸,汗出色黃。汗后入水,還極易中暑、傷暑。
正確方法:
突然從高溫到低溫,會使人體受到刺激,因此運動后不要馬上入水,如沖涼、游泳、淋雨等,要先休息20至30分鐘,等全身汗干后再沐浴或游泳等。而熱水沐浴能使身體毛細血管擴張,利于機體排熱、排毒,能補充陽氣,水溫一般在30℃左右為宜,也可用熱毛巾擦臉、擦身。
劇烈運動后大量出汗 不可馬上大量喝冷飲
夏天氣溫高,人們為追求口感,好食冰凍食品,如冰牛奶、冰西瓜、冰淇淋、冰飲料等。
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多傷胃”。進入伏天后,中醫稱之為“長夏”,這時的天氣特點是悶熱難耐,如過度貪食冷飲,寒濕之邪最易損傷脾胃,易見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
劇烈運動后大量出汗,又立即喝冷飲,會刺激胃腸道迅速收縮,還可能產生胃腸痙攣,出現腹痛甚至胃腸出血等。
正確方法:
夏日汗出時不可馬上大量喝冷飲,吃冰淇淋等冷飲要適量、小口慢吃。盡量喝溫開水,還可適當進食溫性食物,“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處方”,夏天可用生姜等食物來溫中散寒。
人在熟睡時抵抗力變弱 應盡量避免貪涼露宿
夏日汗出不斷,不少人喜歡睡地板,或睡在高樓的房頂上。其實,地面散熱快,吸收熱量也快,容易吸收背部熱量,極易傷人陽氣。
人在熟睡時全身代謝減慢,心跳減慢,血壓下降,體溫調節功能下降,身體抵抗力變弱,對冷熱也不如醒時敏感,而夜晚氣溫較低,這時夜宿露天或睡地板,風寒之邪更易進入體內,地面寒濕或濕熱之氣也極易侵入人體,可誘發腰背疼痛、風濕性關節炎、感冒、腸炎、面神經炎等,睡硬地板又易造成局部氣血不暢,出現肢體麻痹等。
濕為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濕與寒結合,稱濕寒;與熱結合,稱濕熱;與風結合,稱風濕;與暑結合,稱暑濕。濕邪如不去除,可使病情難愈。
正確方法:
夏天應盡量避免貪涼露宿,最好不要睡地板,不要在潮濕的環境中停留過久。
汗水蒸發吸走熱量 應及時更換干燥衣物
夏天出汗多,衣服常是濕的,濕衣服貼在身上,一直在蒸發,蒸發時液體變成氣體,會從身上吸收熱量,把身體大量熱量帶走,因此感覺身體濕冷。
而此時皮膚的毛孔大開,寒濕入體,也會導致風濕類疾病等。如腰背部冷痛、沉重,如坐在冷水之中的感覺。
正確方法:
出大汗后,要及時把汗擦干,并更換干燥衣物、鞋襪。此外,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常練保健操、氣功、太極拳、廣播體操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可預防疾病發生。
■延伸閱讀
風濕熱或致“風病”,按摩穴位可抵御風邪
夏秋季,人們容易罹患皮炎、蕁麻疹、風疹、濕疹等屬于中醫學“風病”范疇的皮膚疾病。這類皮膚病通常表現為身體的局部或全身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或粗糙、肥厚、脫屑,伴瘙癢且灼熱難忍,易反復發作。
中醫學認為其病因多與風有關,在預防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情緒易激動患者應保持心態平穩,在醫生指點下選用清熱瀉火或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藥品。不可搔抓患處,更不贊成用熱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滌用品燙洗。
飲食以清淡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燒烤或其他易過敏、刺激性大的食品,以防病情加重或誘發疾病。選用一些適合自己的藥膳。像荸薺、薄荷都是甘寒清涼之品。
藥膳荸薺200克,鮮薄荷葉10克,白糖10克。荸薺洗凈去皮切碎攪汁,鮮薄荷葉加白糖搗爛,放荸薺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頻飲。具有涼血祛風止癢功效。
“坐臥防風來腦后,腦后受風人不壽。”風為百病之長,在吹電風扇或空調時,對后腦部位做好保暖工作,可提高免疫力。老中醫表示,經常按摩翳風穴、風池穴、大椎穴等穴位能提高腦后部抵抗風邪的能力,預防頭部疾患。
要注意經常搓摩、點揉翳風穴,該穴位位于頸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處。搓摩穴區局部發紅,可以祛風預防感冒面癱。另外要點揉風池穴,可止痛、散寒、祛風,能在緩解癥狀的同時,守護身體健康。
■養生之道
血熱要注重飲食調養
血熱的人是一種內熱,因此,僅用空調、冷飲等進行緩解是杯水車薪,應從源頭著手調養。除了運動,循經做頭部、面部、腳部保健按摩外,還應注重飲食調養。
血熱者平時要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如肉桂、胡椒、辣椒、花椒、茴香、丁香、洋蔥、生姜、芥菜、羊肉、蔥、蒜、韭菜、辣椒、荔枝等性溫燥烈食物,火鍋為濕熱之物,也應少吃。
蔬菜類可選冬瓜、蓮藕、薺菜、茄子、大棗、薏米、綠豆、苦瓜、苦菜、絲瓜、冬瓜、豆腐、玉米、馬齒莧、芹菜、鮮蘆筍等,有清熱涼血作用。
水果類如荸薺、甘蔗、梨子、香蕉、西瓜等,蔬菜和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可利尿促進腸蠕動,利于血熱從大小便中排出。
肉類如鴨肉、鮮魚、蝦蟹等都是涼性食物,可適當多食用。
中藥類如赤小豆、蓮子、麥冬、菊花、百合花、鮮茅根等,有涼血清熱之功,可適當煮水飲用。
推薦飲料:將藕節、麥冬、茅根、菊花用開水煮沸15分鐘,其后濾出水與荸薺、梨子、芹菜、西瓜榨汁調蜂蜜飲用,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適合于血熱、煩躁、大便干燥的人飲用,效果甚佳。
推薦食譜:蓮藕栗子湯。蓮藕表面洗凈,切除藕節,皮用刀背刮去薄膜后,切成片狀,栗子去殼、去膜后備用。將蓮藕和栗子與水一起放進砂鍋,放到爐火上加熱至開后,改用中火煲35分鐘。取出油鹽調味即可盛起食用。